作品简介
《有感五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政论诗。这五首诗提出息战、行俭德、封建的文治主张,呼吁君主下“哀痛诏”罪己,与民更始,抒发了作者在当时复杂时势下特有的情志,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和政治情况的深刻了解和认识。全诗富于政论色彩,又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
第五首诗“登坛名绝假,报主尔何迟。邻郡辄无色,之官皆有词”,是武重文轻的具体表现。与第二首一正一反,托出杜甫的文治思想。第五首乃言表奏中之所不敢言,将第一首“将帅蒙恩泽,兵戈有岁年。至今劳圣主,何以报皇天”的问责,追进至人主:不信任武臣致使“兵残将自疑”,而偏重、姑息武人又致使文治不振,唯有人主自律,“愿闻哀痛诏”,才有中兴的希望。
创作背景
《有感五首》一般认为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秋,当时杜甫在梓州一带。而杨伦持不同观点:“此诗或编在广德元年之春,事迹既多不合。或编在是年冬,方当蕃寇狓猖,乘舆播越,岂宜有‘慎勿吞青海’语,且此时而欲议封建,则亦迂矣。详其语意,当是收京后广德二年(764)春作。盖吐蕃虽退,而诸镇多跋扈不臣,公复忧其致乱,作此惩前毖后之词。未几,仆固怀恩遂引吐蕃、回纥入寇,亦已有先见。所谓编次得,则诗意自明也。”这五首诗和当时国家的政治军事有密切关系。
相关诗词
-
《常州孟谏议座上闻韩员外职方贬国子博士有感五首·其一》拼音版
忽见除书到,韩君又学官。死生纵有命,人事始知难。烈火先烧玉,庭芜不养兰。山夫与刺史,相对两巑岏。
-
《自湘乡趋邵阳以避谤不敢取道衡岳有感五首·其二》拼音版
石廪巉天堆祝融,遥看山色有无中。宽恩异日容归老,先到衡阳回雁峰。
-
《有感五首·其一》拼音版
将帅蒙恩泽,兵戈有岁年。至今劳圣主,可以报皇天。白骨新交战,云台旧拓边。乘槎断消息,无处觅张骞。
-
《有感五首·其四》拼音版
丹桂风霜急,青梧日夜凋。由来强干地,未有不臣朝。受钺亲贤往,卑宫制诏遥。终依古封建,岂独听箫韶。
-
《饮兴道观有感五首·其二》拼音版
仙洞春深长薜萝,杜鹃花发蕙风和。善门有后浇松早,贫户无忧卖笋多。万古销沈终冢墓,二仪开辟几干戈。情知来去皆非实,醉后犹能作此歌。
-
《舟中闻时事有感五首·其一》拼音版
江湖廊庙自区区,稽首皇猷轶有虞。此夕忽惊传邸报,无眠终夜只长吁。
-
《乱中杂感五首·其五·同胞》拼音版
同胞视生民,其言始张载。非有仁人心,此理亦殊晦。原野厌人肉,本旨究安在。争城求不杀,毋乃类犬吠。
-
《次韵刘宪副春日湖上有感五首·其五》拼音版
青苔寺里客来稀,乌石冈边僧自归。金雁嘈云春不去,玉鱼冲雨夜曾飞。出门每歌月皎皎,制佩莫惜芳菲菲。人世何由比金石?嗟我欲把东皇衣。
-
《读杜工部集有感五首·其五》拼音版
微之铭墓论文序,介甫推心赞像诗。俨尔一呼公欲出,肃然再拜我无辞。白头皂帽鱼龙夜,碧海青天涕泪时。公境我更言我吐,磬囊末路复谁知。
-
《有感五首·其五》拼音版
禁闼知无补,江山敢惮劳。运粮民力困,讨贼将心骄。围解人饥死,蛮穷县劫烧。贪官能致乱,选牧望天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