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石梁雨后观瀑歌
〔清〕
雁湫之瀑烟苍苍,中条之瀑雷硠硠,匡庐之瀑浩浩如河江。
惟有天台之瀑不奇在瀑奇石梁,如人侧卧一肱张。
力能撑开八万四千丈,放出青霄九道银河霜。
我来正值连朝雨,两崖逼束风愈怒。
松涛一涌千万重,奔泉冲夺游人路。
重冈四合如重城,震电万车争殷辚。
山头草木思他徙,但有虎啸苍龙吟。
须臾雨尽月华湿,月瀑更较雨瀑谧。
千山万山惟一音,耳畔众响皆休息。
静中疑是曲江涛,此则云垂彼海立。
我曾观潮更观瀑,浩气胸中两仪塞。
不以目视以耳听,斋心三日钧天瑟。
造物贶我良不悭,所至江山纵奇特。
山僧掉头笑休道,雨瀑月瀑那如冰瀑妙。
破玉裂琼凝不流,黑光中线空明窈。
层冰积压忽一摧,天崩地坼空晴昊。
前冰已裂后冰乘,一日玉山百颓倒。
是时樵牧无声游屐绝,老僧扶杖穷幽讨。
山中胜不传山外,武陵难向渔郎道。
语罢月落山茫茫,但觉石梁之下烟苍苍、雷硠硠,挟以风雨浩浩如河江。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天台石梁雨后观瀑歌》是清代思想家魏源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描绘了天台山石梁飞瀑的壮观景象。诗的开头先举其他三处瀑布的各自特点,然后写天台石梁瀑布的奇异之处。再以种种夸张,描绘在怒风、连雨、千重松涛、重冈四合中的奔泉,瀑布声响如虎啸龙吟。在这些描写之后,通过与钱塘潮的对比,借老僧之口,特别举出天台石梁瀑布之奇尤其在于冰瀑之奇,作出天崩地裂、玉山颓倒等形容。诗中描绘的雨瀑、月瀑、冰瀑三组画面各呈异态,互相映衬,表现了诗人游览的心旷神怡和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后照应;语言雄丽明快,多次换韵,与奔泻跳腾的瀑布在内在神理上适相谐合。诗人运笔流畅,段落过渡自然,或正面实写,或侧面讲叙,表现风格具有流动变化之美。
- 作品出处古微堂诗集
- 文学体裁七言古诗
- 创作年代 清末
创作背景
《天台石梁雨后观瀑歌》该诗写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是魏源晚期的作品。诗人富于改革豪情,早在二十多岁时,就曾向“嵯峨万古”的太行山立下“何不借风雷,一壮天地颜”的奇志。就是在年近五十的幕僚生涯中,他也无法忍受满清政府的腐朽暮气,面对钱塘大潮喊出了“倒驱江海回暮涛”的壮愿。诗人热爱山水,一生行迹遍及半个中国,在游浙江天台山时写下多首诗篇,该诗是其中之一。
相关诗词
-
陈推官幽居十咏·其五·雨后观瀑
银汉倒倾波浪,玉龙怒挟雷霆。雨后遥看更好,斩新泉白山青。
-
天生桥歌
天台石梁百余丈,缥缈丹梯不可上。匡庐瀑布垂云端,银河倒挂千岩间。苎溪之水西北来,发源月窟何雄哉。骊龙正睡老蛟蛰,何人鞭起生风雷。雪山峨峨仆冰柱,冯夷怒击灵鼍鼓。六鳌鼻额高崔巍,溅玉霏珠自吞吐。虹桥横跨出天然,元气浑茫绝斤斧。奔涛忽断咽不流,下穿双穴如咽喉...
-
和靖州判官陈子从山水图十韵·雨后观瀑
泽气蒸前山,起自肤寸微。竞看千丈瀑,不悟片云飞。
-
天台石梁
何处觅灵踪,天台第一峰。云深唯见寺,夜静忽闻钟。卓锡随飞鹤,谈玄起蛰龙。石桥如有约,跨月坐从容。
-
雨后观瀑送罗戒轩伍秋农还里
昨夜闻声今到来,三瞻四顾兴悠哉。炎天忽下千山雪,晴日犹鸣万壑雷。僧老行藏凭竹杖,道心浓淡寄茶杯。无情最是云边瀑,流入人间不复回。
-
登华顶峰遂至石梁断崖观瀑布
晨策凌绝顶,夕栖入浚谷。攒峰插天表,飞瀑掀地轴。昧险骛前赏,升虚骋极目。春风澹冲襟,朝曦扇轻燠。深桃点涧红,弱柳抱溪绿。想见花源人,胡麻饭应熟。神仙不可期,念此媚幽独。
-
赠王司寇乞养归台南四首·其四
天台石梁天下奇,龙湫雁荡碧逶迤。平生蜡屐今方用,向老奚囊每自随。海浸楼台云五色,洞藏花竹露千枝。知公此去能高卧,秪恐商王起梦思。
-
题天台石梁图祝温瑞明姑丈寿
步入天台远世尘,石梁高险架嶙峋。也知缥缈云中路,惟度逍遥鹤背人。华顶瀑飞青嶂雨,碧桃霞护赤城春。罗浮亦有桥如铁,来往仙踪若比邻。
-
白云洞雨后观瀑
曾听樵僧说此奇,今游果尔弗吾欺。百年忆眼观不足,七十二峰来悔迟。喧寂解当同体处,身心方是得閒时。一条白练从何去,惟有云岩静者知。
-
题天台石梁图为谢苍宇八十又一寿
名山高架石为梁,移在君家玉树堂。霞起赤城悬瀑布,花明华顶落天香。逍遥龙杖超尘界,缥缈星冠立上方。自是仙都多胜侣,碧桃宁独待刘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