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有感五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政论诗。这五首诗提出息战、行俭德、封建的文治主张,呼吁君主下“哀痛诏”罪己,与民更始,抒发了作者在当时复杂时势下特有的情志,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和政治情况的深刻了解和认识。全诗富于政论色彩,又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
第三首诗表明诗人反对迁都洛阳之议,希望朝廷能力行俭约,减轻人民疾苦。安史乱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残破,每年要从江淮转运大量粮食到长安;加上吐蕃进扰,长安处在直接威胁之下,因此朝中有迁都之议。这首诗即为此有感而发。首联先从洛阳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写起。地理位置优越就是主张迁都洛阳的人所持的主要理由。诗人用肯定的口吻加以转述,是因为单就地理位置而论,洛阳确有建都的优越条件。这里先让一步,正是为了使下面转出的议论更加有力。这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颔联紧承“舟车”“贡赋”,翻出新意。话说得很委婉。实际上杜甫是反对迁都洛阳的,但他一则旁敲侧击,说“天中”只不过提供了苛敛之便;一则反话正说,明言百姓所待以见百姓所怨。当时持迁都之议的人们中,必有以百姓盼望皇帝东幸洛阳为辞的,所以诗人含而不露地反唇相讥道:百姓所望的是“翠华春”,可不是盼来一场更大的灾难!主张迁都洛阳的人还将洛阳的地险作为迁都的理由,于是诗人又针对这种议论而发表见解道:“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杜甫并不是否认“金汤固”的作用,而是认为,对于巩固封建国家政权来说,根本的凭藉是不断革新政治,使人民安居乐业。两句一反一正,一谆谆告诫,一热情希望,显得特别语重心长。诗写到这里,已经从具体的迁都问题引申开去,提高、升华到根本的施政原则,因此下一联就进一步说到怎样才能“长令宇宙新”。答案原极简单而平常:“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这里指出了所谓“盗贼”的根源即在于统治阶级尤其是皇帝本身的奢侈剥削,“官逼民反”,原是一个极平凡的道理,但却无人肯说、敢说。道理本很简单,故曰“不过”。颈联“莫取”“长令”,反复叮咛,极其郑重,末联却轻描淡写地拈出“不过”二字。这高举轻放的戏剧性转折,使得轻描淡写的“不过”更加引人注目,更增含蕴。为了进一步强调“行俭德”的重要,诗人又语重心长地补上一句“盗贼本王臣”,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事实。思想的深刻,感情的深沉和语言的明快尖锐,在这里被和谐地统一起来了。
创作背景
《有感五首》一般认为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秋,当时杜甫在梓州一带。而杨伦持不同观点:“此诗或编在广德元年之春,事迹既多不合。或编在是年冬,方当蕃寇狓猖,乘舆播越,岂宜有‘慎勿吞青海’语,且此时而欲议封建,则亦迂矣。详其语意,当是收京后广德二年(764)春作。盖吐蕃虽退,而诸镇多跋扈不臣,公复忧其致乱,作此惩前毖后之词。未几,仆固怀恩遂引吐蕃、回纥入寇,亦已有先见。所谓编次得,则诗意自明也。”这五首诗和当时国家的政治军事有密切关系。
相关诗词
-
河中春游有感五首·其三
坎止流行以待终,幽人射隼上高墉。穷通世路元多事,艰险机关有几重。百尺苍枝藏病鹤,三冬蛰窟闭潜龙。琴书便结忘言友,治圃耘蔬自养慵。
-
读杜工部集有感五首·其三
怅望苍梧几度年,可堪青草五湖天。犹挥屈贾伤时泪,不废风骚薄雅篇。饥死翻诬方朔饱,全窥始觉谪仙偏。乱离细读心尤惬,绝岛含咀惟此编。
-
舟中闻时事有感五首·其三
即使程朱今复生,也须旧说一番更。若还究竟昆崙顶,姬孔明明有法程。
-
乱中杂感五首·其三·汉族
汉武逐匈奴,乃有汉族称。唐人伐高丽,故号相频仍。岂其中夏主,直待刘邦兴。愚人论种族,但见僭无徵。五胡乱晋末,子孙犹绳绳。匈奴祖夏后,史书良足凭。
-
常州孟谏议座上闻韩员外职方贬国子博士有感五首·其三
何事遭朝贬,知何被不容。不如思所自,只欲涕无从。爵服何曾好,荷衣已惯缝。朝官莫相识,归去老岩松。
-
自湘乡趋邵阳以避谤不敢取道衡岳有感五首·其三
恭闻南岳魏夫人,绛节霓旌拥玉轮。我欲他年受真诀,先从碧海涤埃尘。
-
饮兴道观有感五首·其四
山门藓兽石嶙峋,三耳翁今去几春。蝼蚁与谁频作梦,茯苓应更长如人。土馒头里无仙骨,金仆姑边尚战尘。焉得亦如酒家叟,一茅庵住自由身。
-
有感五首·其三
锦里南天外,中原北斗边。乘轺孤节远,恋阙寸心悬。雁塞氛常净,龙沙驾已旋。忠臣扶社稷,快著祖生鞭。
-
偶感和百谷先生韵十五首·其三
打鸭惊鸯去不归,清秋空忆见时稀。海边东日年方盛,眼底西风泪已飞。万点水灯浮塔影,一层烟月隔帘衣。阮郎别后天台在,惟有桃花路总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