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屯北崦

杜甫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盗贼浮生困,诛求异俗贫。

空村惟见鸟,落日未逢人。

步壑风吹面,看松露滴身。

远山回白首,战地有黄尘。

作品简介

《东屯北崦》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首联直抒胸臆,痛斥盗贼对百姓的盘剥,颈联和颔联通过对北崦荒凉之景的描写,引出尾联作者对百姓的关切,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创作背景

《东屯北崦》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杜甫迁居这里。杜甫《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曾写到这里的环境: “平地一川稳,高山四面同。”诗人爱这里远离喧闹的市场,幽静秀美。杜甫靠舅氏崔卿翁(暂领夔州刺史)之助,夔州都柏茂琳给他一个管理官田的职务。诗人来夔,先住西阁,再正赤甲,三迁瀼西,秋天又来到东屯,又一次尝到“一岁四行改”的滋味。过惯动荡生活的杜甫,如今找到这有禄食,无官品的工作,至少可以免去奔走之苦。 “人事伤蓬转,吾将守桂丛”,他把东屯看作桃花源式的避乱之地了。可是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决不会满足于一己的温饱,而是时刻想到多灾难的人民。当诗人在东屯北崦看到空无一人的荒村时,他遏制不住自己的愤怒,写下了这首诗。

  • 赏析

首联,诗人就痛斥这帮“盗贼”,竟把可怜的百姓弄得如此贫困。他们一味“诛求”,使这小小的山村空无一人。 “盗贼”一词,在杜集中出现近百处,一般都指安史叛军,寇掠中原的外族将士,各地贪官污吏等。这里显然是指蜀中贪官恶吏。正是这批家伙,比形形色色的老虎更凶狠,逼得百姓逃亡。“浮生”,指多灾多难的百姓,他们到处逃亡,就像那些飘浮水面,不能扎根的浮萍。“浮生”本《庄...

展开全部
杜甫

杜甫(诗圣)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