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即事三首》是明末诗人夏完淳创作的组诗。三首诗都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恨和雪耻光复的雄心壮志。第二首着重写斗争的艰苦。诗人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选取了一些具有边塞特色的意象,胡沙、悲笳等,描绘出一幅边塞特有的苍凉画面:在胡地黄沙滚滚的大漠中,夜色里回响着悲凉的胡笳之音······但这仅仅是比喻、象征而已,实际上诗人写的是起义军艰苦的抗清复明的战斗生活。首联把战斗和思乡结合起来,以“战苦”提携全篇,因为是寡难敌众才“难酬国”,因为仇深才不“敢忆家”,苦而且难,仍能坚持战斗,这就突出了仇之大且深。“仇深”二字是关键。颔联用具有民族特色的“汉腊”代指作者为之奋战不息的明朝,表达了忠于国家的决心,但明王朝大势已去,清军入侵,山河沦丧、满目荒凉,诗人痛惜而无奈的心情跃然纸上。颈联是艰苦的战斗生活的写照,“翻旗影”“冷剑花”高度概括了刀光剑影的惨烈战斗;“落月”“清霜”等典型意象,象征诗人思念故国的拳拳情怀。尾联把诗人无比痛惜、悲愤,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推向高潮:起义军全军覆没,悲凉的胡笳之音在夜空中回荡。全诗意境厚重沉郁,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 作品出处夏完淳集
-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 创作年代1646年
创作背景
《即事三首》是作者夏完淳于清顺治二年(1646年)参加吴易抗清义军所作。当时南京已陷入敌手,作者之父夏允彝和其师陈子龙已先后兵败殉国。作者身在义军,面对著旌旗号角,怀着无限愤慨之情,写下了这组诗。
相关诗词
-
《建善即事三首·其二》拼音版
春归枝上馀花少,转午浓阴绿满蹊。何事黄鹂语音好,慇勤飞傍粉墙啼。
-
《次韵范氏子园居即事三首·其二》拼音版
沼沚清涟生,沄沄复浼浼。爨清饭不足,欢赏心无馁。金丝撚条柯,酥蜡滴趺蕾。樱桃与芍药,春事卜贞悔。
-
《春日即事三首·其二》拼音版
野草闲花无姓名,疏篱幽径渐敷荣。贫居阅尽人间事,只有东风不世情。
-
《冬日即事三首·其二》拼音版
閒算今冬事,蹉跎似汎澜。人情穷后悟,岁月病中看。冻屋梅魂老,荒斋竹影残。潇潇一夜雨,破衲倍增寒。
-
《西郊即事三首·其二》拼音版
秋老那复雨初晴,我行西郊赏西成。芦花飞空讶舞絮,枫叶满径纷吹萍。香粳幸惬一饱愿,晚菊亦吐三秋英。陂池更作嗣岁计,帝力浩浩仁群生。
-
《五日即事二首 其二》拼音版
艾叶青青草色毵,萚冠散发不胜簪。双鱼樟浦惊身事,一局蕉阴变手谈。南史何时书夏五,东人今已困朝三。辟兵便入深山去,云树千重锁钓庵。
-
《和伯父仲球立春即事二首·其二》拼音版
对雪酬春付酒杯,兵馀真似复然灰。路通千里传书去,人喜三军破贼回。梅萼封檀香未彻,湖声撞玉冻初开。疏篱败屋休兴叹,幸事群凶不再来。
-
《庚子四月二十三日登东津城楼即事二首·其二》拼音版
铃铎重城上,斜阳已闭门。艰难逢使节,骚屑动烦冤。潮汹通津没,风传暮柝繁。饱看今日事,沧海幸无喧。
-
《又即事二首·其二》拼音版
放逐谁曾为解骖,自治芜秽垦山南。西畴会有两歧麦,东府底须三寸柑。芋美尤于饥后觉,榄甜少待味回参。采薇散发无穷乐,寄语痴人勿豢酣。
-
《徐潭即事二首·其二》拼音版
一生常寄人篱落,入手斯丘得自专。防墓向来封四尺,骊山何必锢三泉。暮年已作饰巾客,它日那无挂剑贤。种万株松千本桂,不忧千载不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