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三首·其二
〔明〕
战苦难酬国(1),仇深敢(2)忆家?
战斗万分艰苦,报国真是谈何容易。国仇如此深重,岂敢再顾念妻子儿女?
一身存汉腊(1),满目渺胡沙(2)。
我终身只承认大明中国的正朔和传统,但满眼看到的是一片被敌人蹂躏的土地。
落月翻旗影,清霜冷剑花(1)。
月亮照着大旗的影子不断翻飞,宝剑射出霜雪一样的白光和逼人的寒气。
六军浑(1)散尽,半夜起悲笳。
可叹我们的队伍已全被打散在四处,半夜里,听到悲凉的笳声从四面响起。
小提示:夏完淳《即事三首·其二》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即事三首》是明末诗人夏完淳创作的组诗。三首诗都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恨和雪耻光复的雄心壮志。第二首着重写斗争的艰苦。诗人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选取了一些具有边塞特色的意象,胡沙、悲笳等,描绘出一幅边塞特有的苍凉画面:在胡地黄沙滚滚的大漠中,夜色里回响着悲凉的胡笳之音······但这仅仅是比喻、象征而已,实际上诗人写的是起义军艰苦的抗清复明的战斗生活。首联把战斗和思乡结合起来,以“战苦”提携全篇,因为是寡难敌众才“难酬国”,因为仇深才不“敢忆家”,苦而且难,仍能坚持战斗,这就突出了仇之大且深。“仇深”二字是关键。颔联用具有民族特色的“汉腊”代指作者为之奋战不息的明朝,表达了忠于国家的决心,但明王朝大势已去,清军入侵,山河沦丧、满目荒凉,诗人痛惜而无奈的心情跃然纸上。颈联是艰苦的战斗生活的写照,“翻旗影”“冷剑花”高度概括了刀光剑影的惨烈战斗;“落月”“清霜”等典型意象,象征诗人思念故国的拳拳情怀。尾联把诗人无比痛惜、悲愤,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推向高潮:起义军全军覆没,悲凉的胡笳之音在夜空中回荡。全诗意境厚重沉郁,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 作品出处夏完淳集
-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 创作年代1646年
创作背景
《即事三首》是作者夏完淳于清顺治二年(1646年)参加吴易抗清义军所作。当时南京已陷入敌手,作者之父夏允彝和其师陈子龙已先后兵败殉国。作者身在义军,面对著旌旗号角,怀着无限愤慨之情,写下了这组诗。
相关诗词
-
次韵赵伯武病中即事五首·其二
赵侯佳公子,妙伎数三绝。对君如春水,熇熇消内热。一为药石误,良会能契阔。便当亟相过,共此良夜月。
-
即事三首·其二
荔枝红紫已交加,龙眼新来又着花。便欲谋居不须去,咀冰嚼雪过年华。
-
郡斋即事三首·其二
高下黄云䆉稏秋,眼中一饱失千忧。雌堂自是无龚遂,莫怪耕桑人带牛。
-
离行在即事三首·其二
漂泊留旁郡,烦人久厚颜。强求微禄去,未得故乡还。驿骑随朝发,舟师语夜阑。到家传吉梦,归使下燕山。
-
寺居即事三首·其二
因循过岭表,忽复到湖南。气力浑非旧,情怀老不堪。无钱供痛饮,因病废清谈。尚有寻书僻,穷搜未免贪。
-
山居即事四首·其二
不傲南窗且采樵,乾松每带湿云烧。庖厨却得长兼味,三秀芝根五朮苗。
-
新秋即事三首·其三
露槿风杉满曲除,高秋无事似云庐。醉多已任家人厌,病久还甘吏道疏。青桂巾箱时寄药,白纶卧具半抛书。君卿唇舌非吾事,且向江南问鳆鱼。
-
郡斋即事二首·其二
满轩山色长浮黛,绕舍泉声不受尘。四境带牛无事日,两衙封印自繇身。白羊酒熟初看雪,黄杏花开欲探春。总是济南为郡乐,更将诗兴属何人?
-
夏日即事二首·其二
闷即摊书读,长年一腐儒。开门残雨过,攲枕片云孤。世事输棋局,人情转辘轳。浮生宁曳尾,断不悔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