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三首·其二
〔明〕
战苦难酬国(1),仇深敢(2)忆家?
战斗万分艰苦,报国真是谈何容易。国仇如此深重,岂敢再顾念妻子儿女?
一身存汉腊(1),满目渺胡沙(2)。
我终身只承认大明中国的正朔和传统,但满眼看到的是一片被敌人蹂躏的土地。
落月翻旗影,清霜冷剑花(1)。
月亮照着大旗的影子不断翻飞,宝剑射出霜雪一样的白光和逼人的寒气。
六军浑(1)散尽,半夜起悲笳。
可叹我们的队伍已全被打散在四处,半夜里,听到悲凉的笳声从四面响起。
小提示:夏完淳《即事三首·其二》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即事三首》是明末诗人夏完淳创作的组诗。三首诗都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恨和雪耻光复的雄心壮志。第二首着重写斗争的艰苦。诗人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选取了一些具有边塞特色的意象,胡沙、悲笳等,描绘出一幅边塞特有的苍凉画面:在胡地黄沙滚滚的大漠中,夜色里回响着悲凉的胡笳之音······但这仅仅是比喻、象征而已,实际上诗人写的是起义军艰苦的抗清复明的战斗生活。首联把战斗和思乡结合起来,以“战苦”提携全篇,因为是寡难敌众才“难酬国”,因为仇深才不“敢忆家”,苦而且难,仍能坚持战斗,这就突出了仇之大且深。“仇深”二字是关键。颔联用具有民族特色的“汉腊”代指作者为之奋战不息的明朝,表达了忠于国家的决心,但明王朝大势已去,清军入侵,山河沦丧、满目荒凉,诗人痛惜而无奈的心情跃然纸上。颈联是艰苦的战斗生活的写照,“翻旗影”“冷剑花”高度概括了刀光剑影的惨烈战斗;“落月”“清霜”等典型意象,象征诗人思念故国的拳拳情怀。尾联把诗人无比痛惜、悲愤,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推向高潮:起义军全军覆没,悲凉的胡笳之音在夜空中回荡。全诗意境厚重沉郁,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 作品出处夏完淳集
-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 创作年代1646年
创作背景
《即事三首》是作者夏完淳于清顺治二年(1646年)参加吴易抗清义军所作。当时南京已陷入敌手,作者之父夏允彝和其师陈子龙已先后兵败殉国。作者身在义军,面对著旌旗号角,怀着无限愤慨之情,写下了这组诗。
相关诗词
-
病中即事三首·其二
块坐小窗下,檐牙乌鹊语。飞飞去复来,绕树鸣不已。料汝必不误,顾我亦何喜。恐有行人来,未知谁氏子。
-
占春亭即事三首·其二
见他门户插垂杨,懊恨江南客子肠。春梦谁云无准托,连宵合眼是家乡。
-
村居即事三首·其二
炊甑生尘榻长苔,柴门日晏未曾开。载醪问字今牢落,犹有邻翁裹饭来。
-
暮春龟堂即事四首·其二
踯躅花开照眼明,缓扶藤杖绕廊行。流年又见一春过,苦雨略无三日晴。觅句未应妨熟睡,漱泉聊足解馀酲。鹿麛雉子常追逐,谁识山翁及物情。
-
春近山中即事三首·其二
节物贫家有故常,春盘腊粥逐时忙。悠悠岁月催双鬓,草草鸡豚荐一觞。人意自殊平日乐,梅花宁减故时香。小园新展西南角,挂树青萝百尺长。
-
郡中即事三首·其二
红衣落尽暗香残,叶上秋光白露寒。越女含情已无限,莫教长袖倚阑干。
-
新秋即事三首·其二
堪笑高阳病酒徒,幅巾潇洒在东吴。秋期净扫云根瘦,山信回缄乳管粗。白月半窗抄朮序,清泉一器授芝图。乞求待得西风起,尽挽烟帆入太湖。
-
即事三首·其二
昏昏白日卧,皎皎中夜愁。明月入枕席,凉风动衾帱。蛬蝉相鸣悲,上下无时休。徒能感我耳,顾尔安知秋。
-
药名离合夏日即事三首·其二
避暑最须从朴野,葛巾筠席更相当。归来又好乘凉钓,藤蔓阴阴著雨香。
-
久过重阳菊英粲然即事十首·其二
种就株株攒万蕊,摘多干干茁三桠。此诗两句烦君听,不是闲花是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