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即事三首》是明末诗人夏完淳创作的组诗。三首诗都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恨和雪耻光复的雄心壮志。第二首着重写斗争的艰苦。诗人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选取了一些具有边塞特色的意象,胡沙、悲笳等,描绘出一幅边塞特有的苍凉画面:在胡地黄沙滚滚的大漠中,夜色里回响着悲凉的胡笳之音······但这仅仅是比喻、象征而已,实际上诗人写的是起义军艰苦的抗清复明的战斗生活。首联把战斗和思乡结合起来,以“战苦”提携全篇,因为是寡难敌众才“难酬国”,因为仇深才不“敢忆家”,苦而且难,仍能坚持战斗,这就突出了仇之大且深。“仇深”二字是关键。颔联用具有民族特色的“汉腊”代指作者为之奋战不息的明朝,表达了忠于国家的决心,但明王朝大势已去,清军入侵,山河沦丧、满目荒凉,诗人痛惜而无奈的心情跃然纸上。颈联是艰苦的战斗生活的写照,“翻旗影”“冷剑花”高度概括了刀光剑影的惨烈战斗;“落月”“清霜”等典型意象,象征诗人思念故国的拳拳情怀。尾联把诗人无比痛惜、悲愤,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推向高潮:起义军全军覆没,悲凉的胡笳之音在夜空中回荡。全诗意境厚重沉郁,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 作品出处夏完淳集
-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 创作年代1646年
创作背景
《即事三首》是作者夏完淳于清顺治二年(1646年)参加吴易抗清义军所作。当时南京已陷入敌手,作者之父夏允彝和其师陈子龙已先后兵败殉国。作者身在义军,面对著旌旗号角,怀着无限愤慨之情,写下了这组诗。
相关诗词
-
即事三首·其二
家世相传逢掖衣,如今结果亦随时。二三子遂舍瑟作,七十翁方扶杖嬉。野老忧晴妨宝穑,社人怕雨湿灵旗。遥知铃阁无歌管,一点青灯照董帷。
-
金陵即事三首·其二
昏黑投林晓更惊,背人相唤百般鸣。柴门长闭春风暖,事外还能见鸟情。
-
寒日书斋即事三首·其二
不知何事有生涯,皮褐亲裁学道家。深夜数瓯唯柏叶,清晨一器是云华。盆池有鹭窥蘋沫,石版无人扫桂花。江汉欲归应未得,夜来频梦赤城霞。
-
后园即事三首·其二
天养疏慵自有方,洛城分得水云乡。不闻世上风波险,但见壶中日月长。一局闲棋留野客,数杯醇酒面修篁。物情悟了都无事,未学颜渊已坐忘。
-
岁尽即事三首·其二
七里滩西更上滩,十年生事一渔竿。故人共骇霜毛短,俗子犹嫌铁面寒。雪屋五更天地独,梅诗一句古今难。虚名浪得真何用,空使先生刻肺肝。
-
次韵王适东轩即事三首·其二
眼看东邻五亩花,茅檐竹户野人家。过墙每欲随飞蝶,归舍谁怜已莫鸦。幽客偶来成晚饭,野僧何日寄新茶。三年气味长如此,归计迟迟也自嘉。
-
五日即事二首 其二
艾叶青青草色毵,萚冠散发不胜簪。双鱼樟浦惊身事,一局蕉阴变手谈。南史何时书夏五,东人今已困朝三。辟兵便入深山去,云树千重锁钓庵。
-
又即事二首·其二
放逐谁曾为解骖,自治芜秽垦山南。西畴会有两歧麦,东府底须三寸柑。芋美尤于饥后觉,榄甜少待味回参。采薇散发无穷乐,寄语痴人勿豢酣。
-
徐潭即事二首·其二
一生常寄人篱落,入手斯丘得自专。防墓向来封四尺,骊山何必锢三泉。暮年已作饰巾客,它日那无挂剑贤。种万株松千本桂,不忧千载不参天。
-
病中即事三首·其二
块坐小窗下,檐牙乌鹊语。飞飞去复来,绕树鸣不已。料汝必不误,顾我亦何喜。恐有行人来,未知谁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