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所作的一首五言诗,此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表现了诗人自身艰难的处境,表达了他对曹丕的强烈不满和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全诗语言浅显,寓意明畅,用喻贴切,形象感人。
- 作品别称漉菽
- 作品出处世说新语
- 文学体裁五言诗
- 创作年代三国
创作背景
黄初元年(220年)正月,六十六岁的曹操病死,曹丕由世子荣升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被迫禅让帝位,曹丕上位,称帝为魏文帝。由于争封太子这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在他称帝后,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他担心这个有学识又有政治志向的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着法子要除掉他。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声成诗。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
这首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
《七步诗》的真伪存在很大争议。余秋雨认为,以曹丕的智商,不大可能在宫殿上做这样残暴而又儿戏式的恶作剧。况且曹丕深知曹植才思敏捷,要刁难他也不会做得这么笨。余秋雨认为这首诗比喻得体,有乐府风味,很可能确实是曹植的手笔,但创作时的戏剧场面,大约就是后人虚构的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系罗贯中伪作,不是七步诗的原文。
相关诗词
-
《希文枕边谈诗谓律诗易工梦中与之辩诗以折其非既觉忘数字因足成之》拼音版
七步成诗语近谐,坛荒李杜乏奇才。僧敲未敢一言定,鸟过曾安几字来。
-
《七哀诗七首·其一·钱南村士馨》拼音版
稚农倜傥生,早岁游燕赵。论交廉蔺前,结客荆高表。才高数何奇,国步方纠扰。笔削竟谁任,孱弱力难讨。脱身归故里,著书颇不少。落落南村路,林菊自窈窕。藜藿长苦饥,耻向时人道。玉树土中埋,长夜不复晓。未闻遣所忠,谁为收遗草。
-
《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渊明诗也以诗定韵为十诗·其七》拼音版
芳菲去无迹,人家绿阴里。有园屋西偏,足以纵步履。酴醾香绝奇,橘花香更美。日烘香自发,不待微风起。
-
《七爱诗·其一·房杜二相国》拼音版
吾爱房与杜,贫贱共联步。脱身抛乱世,策杖归真主。纵横握中算,左右天下务。肮脏无敌才,磊落不世遇。美矣名公卿,魁然真宰辅。黄阁三十年,清风一万古。巨业照国史,大勋镇王府。遂使后世民,至今受陶铸。粤吾少有志,敢蹑前贤路。苟得同其时,愿为执鞭竖。
-
《诗》拼音版
都尉仙凫远,梁王驷马来。扇中纨素制,机上锦纹回。天子三章传,陈王七步才。缁衣久擅美,祖德信悠哉。
-
《和王正之韵三首·其一》拼音版
洪才硕德两相宜,雅操真堪据凤池。富贵未终随梦变,功名何在值时危。奇词解吐万言策,敏思能吟七步诗。但倩东风轻着力,摩天鹏翼若云垂。
-
《寓居刘仓廨中晚步过郑仓台上》拼音版
纱巾竹杖过荒陂,满面东风二月时。世事纷纷人老易,春阴漠漠絮飞迟。士衡去国三间屋,子美登台七字诗。草绕天西青不尽,故园归计入支颐。
-
《题蔡烓主簿诗卷·其二》拼音版
旧止四人为律体,今通天下话头行。谁编宗派应添谱,要续传灯不记名。放子一头嗟我老,避君三舍与之平。由来作者皆攻苦,莫信人言七步成。
-
《耒病臂比已平独挽弓无力客言君为史官何事挽弓戏作此诗》拼音版
君不见吾乡少年曹子桓,文章七步相后先。有时掷笔事弋猎,邀轻截骏驰平原。濊貊名弓燕代马,射雉归来燕清夜。一闻惊倒荀令君,何物书生乃知射。我虽把笔笑腐儒,束腰待悬玉鹿卢。自从病臂忧亲友,百嗜为之心一枯。降疠无名天悔祸,夺之而与复完躯。但惭未使杯安肘,犹负当年门挂弧。便使凄凉身未伏,略闻弓马气犹粗。莫谓早衰须袖手,将军臂折尚平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