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诗
〔两汉〕
煮豆持(1)作羹(2),漉(3)菽(4)以为汁。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萁(1)在釜(2)下燃,豆在釜(2)中泣。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1)何太急?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小提示:曹植《七步诗》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所作的一首五言诗,此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表现了诗人自身艰难的处境,表达了他对曹丕的强烈不满和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全诗语言浅显,寓意明畅,用喻贴切,形象感人。
- 作品别称漉菽
- 作品出处世说新语
- 文学体裁五言诗
- 创作年代三国
创作背景
黄初元年(220年)正月,六十六岁的曹操病死,曹丕由世子荣升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被迫禅让帝位,曹丕上位,称帝为魏文帝。由于争封太子这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在他称帝后,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他担心这个有学识又有政治志向的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着法子要除掉他。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声成诗。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
这首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
《七步诗》的真伪存在很大争议。余秋雨认为,以曹丕的智商,不大可能在宫殿上做这样残暴而又儿戏式的恶作剧。况且曹丕深知曹植才思敏捷,要刁难他也不会做得这么笨。余秋雨认为这首诗比喻得体,有乐府风味,很可能确实是曹植的手笔,但创作时的戏剧场面,大约就是后人虚构的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系罗贯中伪作,不是七步诗的原文。
相关诗词
-
西山杂诗七首·其一
下马溪桥散步行,暑风絺纻入林清。村殽野饭匆匆发,碧水青山面面迎。踏尽平堤怜草绿,到来幽谷见云生。西湖胜事年年别,几日愁多不出城。
-
七爱诗·其五·李翰林
吾爱李太白,身是酒星魄。口吐天上文,迹作人间客。磥砢千丈林,澄澈万寻碧。醉中草乐府,十幅笔一息。召见承明庐,天子亲赐食。醉曾吐御床,傲几触天泽。权臣妒逸才,心如斗筲窄。失恩出内署,海岳甘自适。刺谒戴接幂,赴宴著縠屐。诸侯百步迎,明君九天忆。竟遭腐胁疾,醉魄归八极。大鹏不可笼,大椿不可植。蓬壶不可见,姑射不可识。五岳为辞锋,四溟作胸臆。惜哉千万年,此俊不可得。
-
高安会谅师出诸公所惠诗求予为赋用祖原韵
...今老倦亦慵参,去死正如三眠蚕。相看一笑有佳约,他日同归五老庵。人生真若屈伸肘,萍浮梗泛因邂逅。料君有胆大于身,未应搜索因诗瘦。闲亭夏木初垂阴,相逢还得同携手。未见千首万丈光,先看...
-
再题惠山园八景·其七·寻诗径
一卷当谷下临陂,步入幽深总合诗。便是三唐多作者,个中滋味几人知。
-
萧彦育顷年示诗篇且求次诚斋待制所赠佳句之韵尝许赴省时勉为之适相过以七步见窘就坐呈老丑聊述本意
诗勿惊人日以昌,巍科只待赋阿房。源深元自流三峡,干老今谁敌豫章。肯向洛阳寻白傅,曾从江夏学黄香。漠廷结绶君家事,不羡弹冠贡与王。
-
消寒五集曹远老命题拈得清字儗循旧例赋诗分赠二十三首·其十九·赠纶香先生
孤怀陶靖节,高咏谢宣城。儒行三才贯,诗篇七步成。品超翻落寞,交淡愈肫诚。宦海风驰久,依然两袖清。
-
论诗·其二
几度将迎却又前,三年七步总称贤。狂吟若也同搜句,苦思何当避涌泉。采石高楼堪醉白,湘灵短梦独神钱。早知诗道难精进,未老尘途共息肩。
-
金缕曲·石王香招饮东篱
风约传来陡。占东篱、今番花事,君居其九。小圃西头开廨屋,匝地黄金冷透。也值得、苦吟诗瘦。几尺珊瑚争赌胜,问秋光、似此何曾有。紫丝帐,今存否?饮场胆大元如斗。尽相呼、霜风拂面,兔毫悬肘。羞学金桃工献媚,白昼...
-
赠郑侪鹿
见说东南古丈夫,高踪终古似林逋。五云望重称人瑞,七步诗成咏鹧鸪。挥麈风生宾客满,赏花醉后子孙扶。乔松散木同花甲,遥寄诗篇笑滥竽。
-
癸酉九秋下浣菊宴赠诗十四首·其九·赠曹姻世丈纶香
诗书罗满腹,馀事及岐黄。精义素灵阐,真源儒释详。仓储漱芳润,囊锦灿光芒。七步才思富,骚坛孰敢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