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让论
〔明〕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馀徐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上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日:“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豫让论》是明代文学家方孝孺的创作的一篇论史散文。文章标新立异,从传统儒家思想出发,对豫让进行了批评。这篇散文旨在说明不能“扶危于未乱,而捐躯于既败者,不足以当国士”的道理。
创作背景
豫让,战国时晋人,先为晋大臣范氏、中行氏的家臣,赵简子灭范氏、中行氏后,改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赵襄子(赵简子之子)灭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逃往山中,改名换姓,立誓“我必为报仇”他一次行刺未成功,于是以漆涂身,改变形貌,又吞下炭块,使声音变哑。第二次埋伏在桥下行刺赵襄子,仍未成功,被捕,自杀而死。事见《史记·刺客列传》。这篇文章即是方孝孺对豫让的评价。
相关诗词
-
过豫让桥二首·其二
千年气节未沉沦,自许孤忠愧后人。报主若论恩厚薄,似君犹是二心臣。
-
过豫让桥
知己由来异感恩,此心难与众人论。野桥呜咽闻流水,疑有当年国士魂。
-
豫让桥
...复晋君在,虚器拥宫中。智氏非其主,安得云效忠。士为知己死,朋友理尚通。荣枯不改节,此事固足风。若云君臣义,天地相始终。宁论知不知,报施说亦穷。厉叔虽慷慨,愤怼非靖共。一死良为难,惜哉言不衷。
-
豫让
豫子元非刺客人,青笄亦复识天伦。
-
咏史诗豫让桥
豫让酬恩岁已深,高名不朽到如今。年年桥上行人过,谁有当时国士心。
-
上巳日同豫轩作
西苑将凯宴,南轩先憩驾。正逢祓除节,韶光蔼相迓。红紫入花径,葱茜笼岩榭。同豫信同豫,耆定筹边罢。然予敢肆志,敬怠不少借。高谢晋永和,宁云关治化。
-
豫让桥
豫让桥边杨柳树,春至年年青一度。行人但见柳青青,不问当时豫让名。斯人已往竟千载,遗事不随尘世改。断碑零落野苔深,谁识孤臣不二心。豫让桥,路千里,桥下滔滔东逝水。君看世上二心人,遇此多应羞愧死。
-
咏史·其三·豫让
荀息无裨晋献公,豫生如许智宗空。古人才德难求备,大节初心要始终。
-
豫让桥
义士负奇节,所重在知己。让也慷慨流,恩仇惟一匕。将以酬智伯,势必危襄子。一往志不返,肯以彼易此。所重者一言,所轻者一死。荒桥至今在,过者犹兴起。立马对斜阳,汤汤听汾水。
-
豫让桥
女为悦己容,士为知己死。壮哉一豫让,乃能达斯旨。吞炭复漆身,忠烈忘妻子。国士与众人,岂曰可方比。斩衣志未成,报智亦足矣。荒桥旧址空,流水只如此。至今太行云,犹作剑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