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让论
〔明〕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士人君子要建立功名,侍奉主人,既然被称作知己,那就应当竭尽智谋,诚恳地加以劝告,巧妙地加以开导,在祸患还未显露时就消除它。在动乱发生之前保住社会的治安,使自己不受损害,主人没有危险。活着是著名的忠臣,死后做高尚的鬼魂,流芳百世,照耀史册,这才是完美的士人。如果遇到知己,不能拯救危难于动乱之前,而在事情失败之后才去献身自尽,沽名钓誉,迷惑世人,夸耀于社会,这在君子看来,都是不足取的。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馀徐憾矣。
我曾经因此评论过豫让。豫让做智伯的家臣,等到赵襄子杀了智伯,豫让为他报仇,名声显赫,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没有一个不知道他是忠臣义士的。唉!豫让的死当然可以称为忠了,可惜,在怎样死的方式上还有不忠的表现。为什么呢?看他漆身吞炭,对他朋友说:“我做的事情都特别难,我是想用这种做法使天下后世做臣子而怀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这能说他不忠吗?等看到他连续三次跳起来,用剑来刺赵襄子的衣服,赵襄子责备他不为中行氏而死,却单单为智伯而死的时候,豫让回答说:“中行氏像对待一般人那样对待我,所以我就要像一般人那样去报答他;智伯把我当国士对待,所以我就要像国士一样报答他。”就此而论,豫让就有不足之处了。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
段规侍奉韩康子,任章侍奉魏献子,并没有听说待他们如同国士,可是段规、任章却尽力劝说他们的主人顺从智伯的无理要求,割给智伯土地,使他志气骄盛。从而使他更快地灭亡。郗疵侍奉智伯,智伯也没有待他如同国士。可是郗疵却能洞察韩、魏的企图来劝谏智伯。虽然智伯不采纳他的意见以至于灭亡,但是郄疵的智谋忠告,已经是无愧于心了。豫让既然自己认为智伯待他如同国士了,所谓国士,是为国家济困扶危的人。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上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日:“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当智伯对土地贪得无厌之日,放纵情欲,荒淫暴虐之时,作为豫让,正应竭力来尽自己的职责,耐心地劝谏自己的主人说:“诸侯大夫应各自安心守着自己分内的土地,不要互相侵夺,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如今,无缘无故地向人家索取土地,人家不给,就要产生忿恨之心;人家给了,就产生骄横之心。忿恨必然会引起争斗,争斗必然会失致;骄横必然傲视一切,傲视一切必然导致灭亡。’非常耐心诚恳地劝谏,一次不听,再来第二次,第二次不听,再来第三次,第三次劝谏还不听从,再把那伏剑而死的行动安排在这个时候。这样一来,智伯虽然顽固愚昧,但受至诚之心的感动,也许会重新醒悟,从而与韩、魏讲和,解除赵国的围困。保全智氏的宗族,使他们能香火不断,延续不绝。假如这祥,豫让即使死了也像活着一样,难道不胜过斩衣然后自杀吗?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豫让在那时,甚至连一句开导主人,使他醒悟的话都没说。看着智伯的危亡,就像越人远远地看秦人的肥瘦一样。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的报答竟然能像这个徉子吗?直到智伯已死,豫让才压抑不住愤怒的血气,甘心情愿地加入刺客的行列,这有什么可以值得称道的呢?有什么可以值得称道的呢?
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虽然这样,但用国士的标准来评价豫让,豫让的确是不配的了。可是同那些早晨还是仇敌,晚上就变成了君臣,厚着脸皮自以为得意的人相比,他们又都是豫让的罪人了。唉!
小提示:方孝孺《豫让论》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豫让论》是明代文学家方孝孺的创作的一篇论史散文。文章标新立异,从传统儒家思想出发,对豫让进行了批评。这篇散文旨在说明不能“扶危于未乱,而捐躯于既败者,不足以当国士”的道理。
创作背景
豫让,战国时晋人,先为晋大臣范氏、中行氏的家臣,赵简子灭范氏、中行氏后,改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赵襄子(赵简子之子)灭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逃往山中,改名换姓,立誓“我必为报仇”他一次行刺未成功,于是以漆涂身,改变形貌,又吞下炭块,使声音变哑。第二次埋伏在桥下行刺赵襄子,仍未成功,被捕,自杀而死。事见《史记·刺客列传》。这篇文章即是方孝孺对豫让的评价。
相关诗词
-
南乡子·六合帝秦时
六合帝秦时。第一英雄博浪椎。心在报韩他未计,谁知。剩有寒沙罨眼飞。论古莫矜奇。苏子何言此击非。纵使副车成误中,依稀。豫让酬恩斩赵衣。
-
善哉行
人生太难,车摧马烦。今日相对,皆当尽欢。泛舟五湖,风波万端。上山采薇,虎视眈眈。身受国恩,披发佯狂。愧无豫让,以报赵襄。密雪闭门,饥寒苦侵。妻子相对,难与论心。悲歌慷慨,惟有友朋。月落乌啼,旭日方升。
-
寿陈景让都事四十韵
...功收赫怒,文治付宣昭。历数初歌禹,聪明已赞尧。求贤多晏食,梦帝起中宵。石室仍高隐,中台歘见招。赐书悬日月,乘传出云霄。议论纡三顾,荣光动百僚。入宫催护玺,趋府听呜镳。郊社陈周礼,神人协舜韶。出关春衣绣,分陕夜乘轺。獬触心弥壮,豺吞胆共销。封章...
-
胥门
臣奢无辜为君戮,臣胥敢怒不敢哭。朝辞楚疆暮吴国,还兵入郢亦太酷。愤愤心,还未足。楚何怨,吴何恩。豫让死,王裒存。是邪非,不必论。一片鸱夷皮,裹骨难裹魂,北风莫遣向越奔。向越奔,无不可,只恐仇吴似仇楚。
-
咏史·其一
智伯有三臣,茁国与庇耳;豫让何为者,而遇以国士。当伯贪愎日,缄默坐相视;人已饮其头,乃始谋反尔。所为者极难,独愧中行氏;未闻主臣间,有论报施理。纵以众人报,不死亦足矣;反面事仇雠,安得与人齿。区区报伯恩,此道亦近市;劲悍虽足多,始终非全美。置之刺客...
-
小留豫章袁尚志归自浙右得刘伯温书并寄吴兴温国宝笔十枚感其远贶一诗奉寄伯温名基处州青田人举进士为高安丞再迁江浙儒学副提举
江西十载诵君诗,一见钱塘如故知。耽学自嫌科第早,论文何让古人为。湖州兔颖刀锋锐,浙水鱼笺锦字奇。珍赠千金意千里,长因明月动幽思。
-
义马冢
诉得冤伸意始休,敝帷埋骨几经秋。兽心犹办死报主,人面却甘生事仇。作传自应班豫让,论功何止及留侯。世间义字无人识,写在荒丘马冢头。
-
论语·15《卫灵公篇》
...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子曰:“君子贞而不谅。”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子曰:“有教无类。”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子曰:“辞达而已矣。”师冕见,...
-
论语·14《宪问篇》
...哉若人!”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
-
论语·学而篇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第10章】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第11章】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第1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