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登庐山
〔近代〕
一山(2)飞峙(3)大江(4)边,跃上葱茏(5)四百旋(6)。
在声势浩大的长江边,耸峙着一座高山,经过几百个险急的弯道,跳跃似的走进那葱茏的山间。
冷眼向洋看世界(1),热风吹雨(2)洒江天(3)。
冷静地展望这变化的世界,炎热的风吹着雨,洒落在江边。
云横九派(1)浮黄鹤,浪下三吴(2)起白烟。
云横遮在众多的河流上,似乎有黄鹤漂浮在上面,波浪直向吴越之地冲去,溅起白色的云烟。
陶令(1)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2)?
昔日的陶潜不知道要到什么地方去,桃花源里还可不可以种田?
小提示:毛泽东《七律·登庐山》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七律·登庐山》是毛泽东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1959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于6月29日清晨登上庐山,站在襟江带湖的庐山顶峰,纵目远眺,水色山颜,尽收眼底。极富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毛泽东神驰目极,手心相应,又为庐山留下了一首豪放之歌。
《七律·登庐山》这首诗以景写意,虚实结合,动静相应,既写登高望远的景致,也写极目远眺的情怀。庐山的雄伟突兀,长江的恢宏壮阔,透过诗人丰富的情思、雄健的笔力,显得气势磅礴,意气昂扬。
- 作品出处毛泽东诗词
-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 创作年代1959年
创作背景
1959年庐山会议前夕,毛泽东登上庐山,立足峰巅,极目远眺,江山胜览,尽收眼底。置身雄伟高耸、满目苍翠的庐山,面对开阔辽远、云海弥漫的景致,诗人心中涌动着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豪迈之情,于是写下了《七律·登庐山》这首讴歌奋发的诗篇。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继续高涨,但国际国内出现了极大的困难。国内,遇到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人民公社和大跃进出现“极左”问题,党在工作中出现失误。在诗中,毛泽东针对当时国际国内的斗争形势,表现出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勇往直前的决心与勇气。
相关诗词
-
送舍弟孺复往庐山
能骑竹马辨西东,未省烟花暂不同。第一早归春欲尽,庐山好看过湖风。
-
青门饮·登钟山最高处用曹元宠韵
天镇神符,紫金浮玉,凭高念远。何王南渡。一发中原,岱云河雨,霞表旭光微露。索共山灵语,数九朝、英侪豪侣。虎踞千年,成败是非,明眼观处。扑地严城如雾,看院省衣冠,市楼宾旅。旧史风云,禁陵烟树,盈望故情今绪。独尔依然在,换多少、池台钟鼓。几时问道三茅,行药更寻仙路。
-
游庐山南阜步月回寓馆
不入山中不识闲,不因月上不知还。老僧长揖归方丈,只有钟声送出山。
-
和二泉登石屏望庐山韵
落日庐山路,无缘蹑上峰。东林何处是,烟外但闻钟。
-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
-
望庐山瀑布二首·其一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
-
晚泊浔阳望庐山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
庐山瀑布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
庐山瀑布
有山来便有,万丈落云端。雾喷千岩湿,雷倾九夏寒。图中僧写去,湖上客回看。却羡为猿鹤,飞鸣近碧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