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登庐山
〔近代〕
一山(2)飞峙(3)大江(4)边,跃上葱茏(5)四百旋(6)。
在声势浩大的长江边,耸峙着一座高山,经过几百个险急的弯道,跳跃似的走进那葱茏的山间。
冷眼向洋看世界(1),热风吹雨(2)洒江天(3)。
冷静地展望这变化的世界,炎热的风吹着雨,洒落在江边。
云横九派(1)浮黄鹤,浪下三吴(2)起白烟。
云横遮在众多的河流上,似乎有黄鹤漂浮在上面,波浪直向吴越之地冲去,溅起白色的云烟。
陶令(1)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2)?
昔日的陶潜不知道要到什么地方去,桃花源里还可不可以种田?
小提示:毛泽东《七律·登庐山》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七律·登庐山》是毛泽东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1959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于6月29日清晨登上庐山,站在襟江带湖的庐山顶峰,纵目远眺,水色山颜,尽收眼底。极富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毛泽东神驰目极,手心相应,又为庐山留下了一首豪放之歌。
《七律·登庐山》这首诗以景写意,虚实结合,动静相应,既写登高望远的景致,也写极目远眺的情怀。庐山的雄伟突兀,长江的恢宏壮阔,透过诗人丰富的情思、雄健的笔力,显得气势磅礴,意气昂扬。
- 作品出处毛泽东诗词
-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 创作年代1959年
创作背景
1959年庐山会议前夕,毛泽东登上庐山,立足峰巅,极目远眺,江山胜览,尽收眼底。置身雄伟高耸、满目苍翠的庐山,面对开阔辽远、云海弥漫的景致,诗人心中涌动着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豪迈之情,于是写下了《七律·登庐山》这首讴歌奋发的诗篇。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继续高涨,但国际国内出现了极大的困难。国内,遇到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人民公社和大跃进出现“极左”问题,党在工作中出现失误。在诗中,毛泽东针对当时国际国内的斗争形势,表现出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勇往直前的决心与勇气。
相关诗词
-
宣州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响山不同此赏醉后寄崔侍御二首·其一
...暮岸帻归,传呼隘阡陌。彤襜双白鹿,宾从何辉赫。夫子在其间,遂成云霄隔。良辰与美景,两地方虚掷。晚从南峰归,萝月下水壁。却登郡楼望,松色寒转碧。咫尺不可亲,弃我如遗舄。
-
宣州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响山不同此赏醉后寄崔侍御二首·其二
九卿天上落,五马道傍来。列戟朱门晓,褰帏碧嶂开。登高望远海,召客得英才。紫绶欢情洽,黄花逸兴催。山从图上见,溪即镜中回。遥羡重阳作,应过戏马台。
-
登清晖楼
浔阳江色潮添满,彭蠡秋声雁送来。南望庐山千万仞,共誇新出栋梁材。
-
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
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
陪独孤使君同与萧员外證登万山亭
万山青嶂曲,千骑使君游。神女鸣环佩,仙郎接献酬。遍观云梦野,自爱江城楼。何必东南守,空传沈隐侯。
-
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题惠净上人幽居寄兵部杨郎中
青衣谁开凿,独在水中央。浮舟一跻攀,侧径缘穹苍。绝顶诣老僧,豁然登上方。诸岭一何小,三江奔茫茫。兰若向西开,峨眉正相当。猿鸟乐钟磬,松萝泛天香。江云入袈裟,山月吐绳床。早知清净理,久乃机心忘。尚以名宦拘,聿来夷獠乡。吾友不可见,郁为尚书郎。早岁爱...
-
寄庐山棕衣居士
兀兀山行无处归,山中猛虎识棕衣。俗客欲寻应不遇,云溪道士见犹稀。
-
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
石溪流已乱,苔径人渐微。日暮东林下,山僧还独归。昔为庐峰意,况与远公违。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会寻名山去,岂复望清辉。
-
桐庐山中赠李明府
静境无浊氛,清雨零碧云。千山不隐响,一叶动亦闻。即此佳志士,精微谁相群。欲识楚章句,袖中兰茝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