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柯
〔先秦〕
伐柯如何?匪(1)斧不克(2)。
怎么砍伐斧子柄?没有斧子砍不成。
取(1)妻如何?匪媒不得。
怎么迎娶那妻子?没有媒人娶不成。
伐柯伐柯,其则(1)不远。
砍斧柄啊砍斧柄,这个规则在近前。
我觏(1)之子,笾豆有践(2)。
要想见那姑娘面,摆好食具设酒宴。
小提示:诗经《伐柯》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国风·豳风·伐柯》是《诗经》中的一首诗,为西周时期的山歌,全诗二章,每章四句,描述了诗人见到一位中意的女子,就央告媒人去说项,终于姻缘得定,安排了隆重的迎亲礼,把女子娶了过来的故事。此诗就是一首朴素的生活交响曲,通过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朴素的画面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在艺术上,首先是起兴的运用,因事借物,为诗歌创造出自然深厚、含蓄蕴藉的艺术魅力;其次是全篇为四言句式,简单而琅琅上口,同时运用复沓章节的结构,使之容易歌唱记诵,有利于突出主题。
创作背景
从《豳风·伐柯》字面意思来看,这是一首迎亲之歌。先秦时代是中国传统婚姻文化的形成时期。许嘉璐就曾经在《先秦婚姻说略》中将这一时期称为婚姻问题的“过渡阶段”。周公制礼,用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婚姻是形成家庭的基础,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自然倍受重视,同样被纳入了礼的范畴,确立了聘娶婚的核心体制。“媒氏”也成为专门的官职,掌管“万民之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开始借助权利途径进入百姓生活,并形成定式影响后人的婚姻生活。《礼记·郊特牲》:“夫昏礼,万世之始也。”着重强调经过漫长原始社会时期演化而形成的婚姻,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永恒存在的。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聘娶婚作为一种被社会普遍接受的婚姻制度,逐渐占据了社会婚姻的主导地位,成为当时婚姻形制的主流。
媒妁在聘娶婚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完成一桩婚姻,必须履行“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礼记·昏义》)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媒妁的穿针引线。“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礼记·昏义》)据《说文解字》:媒,谋也,谋合二姓;妁,酌也,斟酌二姓也。这里“谋合二姓”,就是“合二姓之好”,帮助两姓男女缔结婚姻;“斟酌”,就有权衡利弊、择善而定之意。许慎的解释将“媒”“妁”两相互补,比较全面地揭示了“媒妁”作为专用名词的语源。聘娶婚有三个要素:首先就是媒妁之言,二是父母之命,三是纳币。于是《礼记·曲礼》说“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仪礼·士昏礼注》:“将欲与彼合婚姻,必先媒氏下通其言”,女家“许之,乃后使人纳其采择之礼”。这是当时社会婚姻活动所普遍遵循的准则。通过媒妁的沟通获得父母同意后,才能形成双方的婚约。这就是《豳风·伐柯》所产生的社会时代背景。
相关诗词
-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嫁之。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
-
司马错论伐蜀
...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
减字木兰花·柯山西去
柯山西去,第五桥边芳草路。山下人家,长日松风度麦花。鸳鸯渡口,十顷湖光全上柳。画舫斜阳,团扇风前一水香。
-
减字木兰花·柯山南畔
柯山南畔,最爱绿萝行脚院。三面花光,一面湖光衬夕阳。闲携茶具,岩下清泉亲手注。尽日莺啼,间覆僧窗一局棋。
-
减字木兰花·柯山向北
柯山向北,隐隐云藏岩下屋。洞口桃红,春在溪声石影中。绕篱调鹤,月磴云亭随处乐。林断桥开,更约观鱼渡水来。
-
减字木兰花·柯山东道
柯山东道,埭上人家临水好。曲曲朱栏,低映垂杨几转湾。陈湾丁港,小艇时时乘月上。十里吹箫,直度烟波晾网桥。
-
同诸公送李云南伐蛮
...山高崭岩,凌越如鸟翔。封豕骤跧伏,巨象遥披攘。回溪深天渊,揭厉逾舟梁。玄武扫孤蜮,蛟龙除方良。雷霆随神兵,硼磕动穹苍。斩伐若草木,系缧同犬羊。馀丑隐弭河,啁啾乱行藏。君子恶薄险,王师耻重伤。广车设罝梁,太白收光芒。边吏静县道,新书行纪纲。剑关...
-
贻鼓吹李丞时信安王北伐李公王之所器者也
北伐昧天造,王师示有征。辕门统元律,帝室命宗英。灵威方首事,仗钺按边城。膏雨被春草,黄云浮太清。文儒托后乘,武旅趋前旌。出车...
-
烂柯图
一局棋残烂斧柯,山中日月竟如何。归来记得神仙着,不比人间局面多。
-
春山伐木图
伐木春山里,千峰复万峰。蛟龙回别涧,麋鹿引行踪。风落崇冈桂,云开绝壁松。怀人咏鸣鸟,欲往愧无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