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国风·豳风·伐柯》是《诗经》中的一首诗,为西周时期的山歌,全诗二章,每章四句,描述了诗人见到一位中意的女子,就央告媒人去说项,终于姻缘得定,安排了隆重的迎亲礼,把女子娶了过来的故事。此诗就是一首朴素的生活交响曲,通过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朴素的画面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在艺术上,首先是起兴的运用,因事借物,为诗歌创造出自然深厚、含蓄蕴藉的艺术魅力;其次是全篇为四言句式,简单而琅琅上口,同时运用复沓章节的结构,使之容易歌唱记诵,有利于突出主题。
创作背景
从《豳风·伐柯》字面意思来看,这是一首迎亲之歌。先秦时代是中国传统婚姻文化的形成时期。许嘉璐就曾经在《先秦婚姻说略》中将这一时期称为婚姻问题的“过渡阶段”。周公制礼,用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婚姻是形成家庭的基础,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自然倍受重视,同样被纳入了礼的范畴,确立了聘娶婚的核心体制。“媒氏”也成为专门的官职,掌管“万民之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开始借助权利途径进入百姓生活,并形成定式影响后人的婚姻生活。《礼记·郊特牲》:“夫昏礼,万世之始也。”着重强调经过漫长原始社会时期演化而形成的婚姻,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永恒存在的。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聘娶婚作为一种被社会普遍接受的婚姻制度,逐渐占据了社会婚姻的主导地位,成为当时婚姻形制的主流。
媒妁在聘娶婚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完成一桩婚姻,必须履行“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礼记·昏义》)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媒妁的穿针引线。“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礼记·昏义》)据《说文解字》:媒,谋也,谋合二姓;妁,酌也,斟酌二姓也。这里“谋合二姓”,就是“合二姓之好”,帮助两姓男女缔结婚姻;“斟酌”,就有权衡利弊、择善而定之意。许慎的解释将“媒”“妁”两相互补,比较全面地揭示了“媒妁”作为专用名词的语源。聘娶婚有三个要素:首先就是媒妁之言,二是父母之命,三是纳币。于是《礼记·曲礼》说“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仪礼·士昏礼注》:“将欲与彼合婚姻,必先媒氏下通其言”,女家“许之,乃后使人纳其采择之礼”。这是当时社会婚姻活动所普遍遵循的准则。通过媒妁的沟通获得父母同意后,才能形成双方的婚约。这就是《豳风·伐柯》所产生的社会时代背景。
相关诗词
-
烂柯山作
阴森十馀里,榕间木棉多。啼鸟不知处,嘤嘤连伐柯。斜峰飞欲堕,乱水响难和。猿狖时窥客,相将下女萝。
-
中庸·第十三章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
-
春日书怀二首 其二
馀月雨新歇,风日亦已和。佳木颇秀整,好鸟仍啸歌。今我苦不乐,如此春意何。喧寂有异境,穷达元同科。此道贵坚壁,外物将倒戈。有慨怀古人,执柯能伐柯。
-
伐双谷
芳兰非不嘉,当门自宜锄。矧此恶木阴,久妨长者车。仆夫砺寻斧,告我日方除。久持不忍意,柯条益扶疏。植根虽云固,伐去曾须臾。我涂虽不宽,出入自有馀。开门听还往,并纳贤与愚。荒秽一朝尽,来者皆虚徐。
-
文赋
...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它日殆可谓曲尽其妙。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於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
-
归至郢中
远游经海峤,返棹归山阿。日夕见乔木,乡关在伐柯。愁随江路尽,喜入郢门多。左右看桑土,依然即匪他。
-
春雨杂述·书学详说
...。描搨为先,傍摹次之。双钩映拟,功不可阙。对之仿之,如灯取影;填之补之,如鉴照形;合之符之,如瑞之于瑁也;比而似之,如睨伐柯;察而象之,详视而默记之,如七十子之学孔子也。愈近而愈未近,愈至而愈未至,切磋之,琢磨之,治之已精,益求其精,一旦豁然贯...
-
画松寿大司马三原王公
...松十抱,直气贞心不知老。关中土厚根柢壮,十年间生地之宝。上参云汉不屈身,世间草木斯为表。用之擎天天久恃,用之柱国国永保。伐柯击奸拟顾笏,摘叶指佞比尧草。朝廷何可一日无,百不为多一非少。凌霜傲雪古色存,苍苍直与秋天杳。孔明庙前有老柏,此物亦自因人...
-
题李成所画十册·其十·秋溪清咏
万壑千岩拥翠螺,人家处处掩松萝。溪头静坐者谁子,赋就新诗拟《伐柯》。
-
河阳县作诗二首·其二
日夕阴云起,登城望洪河。川气冒山岭,惊湍激岩阿。归雁映兰畤,游鱼动圆波。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引领望京室,南路在伐柯。大厦缅无觌,崇芒郁嵯峨。总总都邑人,扰扰俗化讹。依水类浮萍,寄松似悬萝。朱博纠舒慢,楚风被琅邪。曲蓬何以直,托身依业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