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洛桥”,一作“上洛桥”,即天津桥,在唐代河南府河南县(今河南洛阳市)。当大唐盛世,阳春时节,这里是贵达士女云集游春的繁华胜地。但在安史之乱后,已无往日盛况。河南县还有一处名园遗址,即西晋门阀豪富石崇的别庐金谷园,在洛桥北望,约略可见。人春日独上洛阳桥,北望金谷园,即景咏怀,以寄感慨。
它先写目中景。眺望金谷园遗址,只见柳条在春风中摆动,婀娜多姿,仿佛一群苗条的伎女在翩翩起舞,一派春色繁荣的好风景。然后写心中情。面对这一派好景,此时只有诗人孤零零地站在往昔繁华的洛阳桥上,觉得分外冷落,不胜感慨系之。
诗的主题思想是抒发好景不长、繁华消歇的历史盛衰的感慨,新意无多。它的妙处在于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所造成的独特意境和情调。
以金谷园引出洛阳桥,用消失了的历史豪奢比照正在消逝的现时繁华,这样的构思是为了激发人们对现实的关注,而不陷于历史的感慨,发人深省。用柳姿舞腰的轻快形象起兴,仿佛要引起人们对盛世欢乐的神往,却以独上洛桥的忧伤,切实引起人们对时世衰微的关切,这样的手法是含蓄深长的。换句话说,它从现实看历史,以历史照现实,从欢乐到忧伤,由轻快入深沉,巧妙地把历史的一时繁华和大自然的眼前春色溶为一体,意境浪漫而真实,情调遐远而深峻,相当典型地表现出由盛入衰的中唐时代脉搏。应当说,在中唐前期的山水诗中,它是别具一格的即兴佳作。
相关诗词
-
洛阳春望
洛阳春霁绝尘埃,嵩少烟岚画障开。草色花光惹襟袖,箫声歌响隔楼台。人心便觉闲多少,马足方知倦往来。愁上中桥桥上望,碧波东去夕阳催。
-
洛桥晚望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
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上苑风烟好,中桥道路平。蹴毬尘不起,泼火雨新晴。宿醉头仍重,晨游眼乍明。老慵虽省事,春诱尚多情。遇客踟蹰立,寻花取次行。连钱嚼金勒,凿落写银罂。府酝伤教送,官娃岂要迎。舞腰那及柳,歌舌不如莺。乡国真堪恋,光阴可合轻。三年遇寒食,尽在洛阳城。
-
寄洛下王彝训先辈二首·其二
北极新英主,高科旧少年。风流传贵达,谈笑取荣迁。洛水秋空底,嵩峰晓翠巅。寻常谁并马,桥上戏成篇。
-
康定中予过洛桥南得诗两句于今三十二年矣再过其处足成一章
铜驼陌上桃花红,洛阳无处无春风。重来羞见水中影,鬓毛萧飒如秋蓬。
-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
山坡羊·洛阳怀古
天津桥上,凭栏遥望,春陵王气都凋丧。树苍苍,水茫茫。云台不见中兴将,千古转头归灭亡。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
-
和友人洛中春感
莫悲金谷园中月,莫叹天津桥上春。若学多情寻往事,人间何处不伤神?
-
留别杜审言并呈洛中旧游
斑鬓今为别,红颜昨共游。年年春不待,处处酒相留。驻马西桥上,回车南陌头。故人从此隔,风月坐悠悠。
-
南征回京至界上驿先呈城中诸友
朝云来少室,日暮向箕山。本以无心出,宁随倦客还。春归伊水绿,花晚洛桥闲。谁有馀樽酒,相期一解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