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闻意索三门湾以兵轮三艘迫浙江有感》是清末民国初年政治家、诗人康有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首句借用伍子胥的典故来喻已抒怀;二句通过记梦,表达诗人对祖国的眷恋;三、四两句,用自问自答的句式,向清朝统治者发出了讽劝。诗中暗喻国事沦丧,心忧祖国,苦于无力施展抱负,咏此以寄其一腔忠愤,表达对祖国的思念和对时局的关切。全诗苍凉悲壮,落句以景结情,愤愤然大有立足千钧之势,令人感愤不已。
- 作品出处清人七言绝句
-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 文学韵律押[萧]韵
- 创作年代清末近现代初
创作背景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戊维新变法失败了后,康有为在英国人的保护下逃至香港转往日本。次年(1899年)夏历正月,意大利在各帝国主义掀起的割地狂潮中,也卷入了竞争,命驻京公使玛尔士诺向清政府提出租借三门湾的无理要求,并把军舰开进浙江,进行武力威胁。康有为在日本得知这一消息,忧愤异常,写诗抒发了自己对时局的关切之情。
相关诗词
-
《长江万里图为同年汪华玉赋》拼音版
...更渔艇,万鹜千鸦动寒影。水穷霞尽已欲无,犹是海门秋万顷。野人兴发沧洲间,欲呼艇子吾东还。熟看乃是云巢画,巧夺神力回天悭。太守邀我题小草,上有仙人虞阁老。开图欢喜悲忽来,令我有句不能道。仙人昔欲三神游,我居三神海上头。成连携我鼓琴处,白浪如山龙出游。夜...
-
《浙江亭沙涨十里》拼音版
重到钱唐异昔时,潮头东击远洲移。人间莫住三千岁,沧海桑田几许悲。
-
《浙江》拼音版
山从天目下,潮到富阳回。此地扁舟去,吾生几度来。林红晚日落,江白雨云开。明旦须停棹,呼儿看钓台。
-
《道德经(第三十章)》拼音版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拼音版
...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
-
《荀子·议兵》拼音版
...纠收缭之属为之化而调,夫是之谓大化至一。《诗》曰:‘王犹允塞,徐方既来。’此之谓也。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彼贵我名声,美我德行,欲为我民,故辟门除涂以迎吾入,因其民,袭其处,而百姓皆安,立法施令莫不顺比。是故得地而权弥重,兼人而...
-
《孙子兵法·谋攻篇》拼音版
...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
-
《孙子兵法·始计篇》拼音版
...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
《读江南录》拼音版
...焉。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观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
-
《西北有高楼》拼音版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