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王逢原三首·其二

王安石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

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唯有故人知。

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

陈迹可怜随手尽,欲欢无复似当时。

作品简介

《思王逢原三首》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这组诗是悼念故友王令之作。第二首回忆王令生前与作者一起读书饮酒,充满豪情逸兴,死后却是墓冢荒凉,不复往日欢乐。

创作背景

王令字逢原,是北宋中期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诗人,生活贫困却不愿仕进。至和元年(1054)秋,王安石由舒州通判任满入京,路过高邮(今属江苏),当时在高邮等地讲学的王令献《南山之田赠王介甫》诗求见。王安石深为他的才华和品行所感动,遂与他结交。之后,王安石又将妻妹嫁与王令,并为他四方延誉,使这位年轻诗人的作品得以广为流传。然而,王令英年不永,嘉祐四年(1059)六月就以二十八岁的青春年华而早逝。王安石为此深感悲痛和惋惜,先后写了挽辞和墓志铭,寄托自己的哀思。嘉祐五年(1060)秋,王安石又写下了《思王逢原三首》这三首悼念故友之作。

  • 赏析

首联用想象之笔描绘了凄凉的墓地场景。《礼记·檀弓》说:“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意思是说一年以后对于已去世的朋友不必再哀伤哭泣了。“宿草”,后世便成为专指友人丧逝的用语,这里蓬蒿泛指野草,句意正是由《礼记》脱胎而来,暗喻故友虽去世一年,而自己犹不能忘情,点出思念故友的题旨。当时王安石身在汴京而王令之墓则在千里之外的常州,但是凭着作者沉挚的感情与驰骋的想...

展开全部
王安石

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今江西抚州市东乡县上池)人。与“韩愈、柳宗元”等,并称“唐宋八大家”。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