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江楼记
〔明〕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
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
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思。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必曰:“此朕沐风栉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
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外内之所及也。”
四陲之远,益思所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
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思,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阅夫长江而已哉?
彼临春、结绮,非弗华矣;齐云、落星,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一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
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切者,勒诸贞珉。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阅江楼记》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奉诏所作的一篇歌颂性散文。在文中,作者写京师(今南京)阅江楼的胜景,其意在于点缀盛世,为明朝歌功颂德。同时,作者还希望帝王能安抚内外、体恤民生,融入了忠君忧民的思想。全文有叙有议,骈散兼备,更显出作者非凡的功力。
- 作品出处文宪集
- 文学体裁散文
- 创作年代明代
创作背景
明太祖朱元璋一统天下后,在南京狮子山的山顶修建阅江楼,亲自作了一篇《阅江楼记》,然后又令文臣每人作一篇。于是作者写下这篇《阅江楼记》。
相关诗词
-
水调歌头·端州阅江楼送方子顺入都
楼上与君别,无奈荔枝何。西江一条组练,飞艇出牂柯。此去日边万里,倚遍阑干千尺,斜日蜑娘歌。三两醉中事,醒后记无多。江山好,文字福,两消磨。朝云肯来相伴,便略似东坡。烧投木棉城郭,湿透黄梅节候,送子去滹沱。安得五色蝶,驮我入浮罗。
-
登阅江楼
绝顶楼荒旧有名,高皇曾此驻龙旌。险存道德虚天堑,守在蛮夷岂石城。山色古今馀王气,江流天地变秋声。登临授简谁能赋?千古新亭一怆情。
-
江陵府曲江楼记
...日不在于朝廷。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呜呼,悲夫!”乃书其扁曰“曲江之楼”,而以书来属予记之。时予方守南康,疾病侵陵,求去不获。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思得一与敬夫相从游于其上,瞻眺江山,览观形制,按楚汉以来成败兴亡之效,而考其所以然者;然后举酒相属...
-
阅江楼
万里长江一望收,高皇亲建阅江楼。云开蓬岛星河曙,月出卢龙天地秋。碧草自生宫寝路,青山仍绕帝王州。凭君莫问当年事,禾黍同归六代愁。
-
和白楼祭酒游狮子山卢龙观登阅江楼故址二首·其一
金猊作山雄踞蹲,异境灵踪不尽论。涧户雨晴浮玉气,石坛春暖长龙根。三峰远势分襟带,九派长流入吐吞。一自阳春传白下,几回江月梦黄昏。
-
阅江楼
高楼控引大江流,狮子山头迹尚留。天意自分南北堑,偏安时作帝王州。朱栏凭尽三吴盛,碧水飘来六代愁。岂为埋金无王气,何缘诚意不如娄。
-
阅江楼怀古
新莺啼遍旧皇州,端水无情日夜流。惆怅美人何处所,不堪重上阅江楼。
-
次汪司成秋日登狮子山寻阅江楼故址韵·其一
绝顶风尘万里秋,阅江何处觅高楼。草深欲碍游人上,林茂长容倦鸟休。近水一湾明似玦,远山三点大如牛。知君感慨题诗罢,满酌金罍坐看鸥。
-
登阅江楼
古台摇落对长洲,极浦寒山返映楼。官渡乱鸦乔树晚,夕阳黄叶海天秋。层峦逼立峰皆见,石塔遥临影尽流。宾客莫辞连夜饮,前途还有木兰舟。
-
泊阅江楼下
暮云笼湿月,杰阁敞江涛。虹影摇层栋,樯阴泊一舠。偶来非是客,频望岂为劳。广派虚声阔,群峰夜气高。游人悬榻静,归鹤掩窗号。地即遗弓处,人皆市砚曹。树芳偏叫狖,潮落见乘鳌。对此空江里,馀心满布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