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吾先生遗言
〔明〕
春来多病,急欲辞世。幸于此辞,落在好朋友之手。此最难事,此余最幸事,尔等(2)不可不知重也。
春天以来多病痛,很快就要去世了,庆幸能写下这个遗言,落在好朋友的手里,这是最难的事,也是我最幸运的事,你们不可不知道这事的重要。
倘一旦死,急择城外(1)高阜(2),向南开作一坑;长一丈,阔五尺,深至六尺即止。既如是深,如是阔,如是长矣,然后就中复掘二尺五寸深土,长不过六尺有半,阔不过二尺五寸,以安予魄(3)。既掘深了二尺五寸,则用芦席五张填平其下,而安我其上,此岂有一毫不清净者哉!我心安焉,即为乐土。勿太俗气,摇动人言,急于好看,以伤我之本心也。虽马诚老(4)能为厚终之具(5),然终不如安余心之为愈矣。此是余第一要紧言语。我气已散,即当穿此安魄(3)之坑。
假如一旦去世,马上选择城外的高坡,朝南挖一个坑,长一丈,宽五尺,深到六尺就可以了。已经这样深,这样宽,这样长了,再在这个坑中挖二尺五寸深土,长不超过六尺半,宽不超过二尺五寸,以安放我的身体。已经挖了二尺五寸深,就用芦席五张在下面填平,把我的身体放在芦席上面,这难道有一丝一毫不清净吗!我放心了,既是安乐的地方,就不要太俗气了,不要为别人的话所动摇,急于求好看,来伤害我本来的愿望。即使马经纶能给我准备丰厚的葬具,也终究不如顺着我的心意来办为好。这是我最最要紧的话。我人一死,就应当马上挖这个安放我身体的坑。
未入坑时,且阁(1)我魄于板上,用余在身衣服即止,不可换新衣等,使我体魄不安。但面上加一掩面,头照旧安枕,而加一白布中单总盖上下,用裹脚布廿字交缠其上。以得力四人平平扶出,待五更初开门时寂寂抬出,到于圹(2)所,即可装置芦席之上,而板复抬回以还主人矣。既安了体魄,上加二三十根椽子横阁(1)其上。阁(1)了,仍用芦席五张铺于椽子之上,即起放下原土,筑实使平,更加浮土,使可望而知其为卓吾子之魄也。周围栽以树木,墓前立一石碑,题曰:“李卓吾先生之墓。”字四尺大,可托焦漪园(3)书之,想彼亦必无吝。
还没有入坑时,把我的身体放在板子上,用我当时穿的衣服就可以了,不要再换新的衣服,使我的身体不安。但脸上要加一个遮盖的东西,头照旧放在枕上,用白布中单把我的全身盖住,再用裹脚布成廿字状缠在上面,派得力的四个人平着扶出,等到五更初开门的时候轻轻地抬出去,到了坟墓,就可把我的身体放在芦席之上,板子再抬回去还给主人。已经放好了我的身体,上面加二三十根椽子横搁在我的身体上。搁好了,仍用芦席五张铺在橼子上,再放进原来挖出的土,捣土使它结实、平整,又加上一点浮土,使别人一看就可以知道这里放了我李卓吾的身体。周围栽上树木,在坟墓前立一块石碑,上面写明是“李卓吾先生之墓”。字要四尺大,可请焦竑来写,想必他是不会推辞的。
尔等欲守者,须是实心要守。果是实心要守,马爷(1)决有以处尔等,不必尔等惊疑。若实与余不相干,可听其自去。我生时不着亲人相随,没后亦不待亲人看守,此理易明。
你们想要守墓,必须是突心实意要守。果真是实心实意要守,马经纶一定会安排你们的,你们不必惊疑。假如实在与我不相干,可听凭他自己离开。我活着的时候没有亲人相随,死了以后也不需要亲人看守,这道理是最容易明白的。
幸勿移易我一字一句!二月初五日,卓吾遗言。幸听之!幸听之!
希望不要改变我这一字一句。二月初五,李卓吾遗言。希望一定听从!希望一定听从!
小提示:李贽《李卓吾先生遗言》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李卓吾先生遗言》是明代文学家李贽创作的一篇散文。这是一份遗言,是李贽关于自己身后土葬的安排,说得很具体,不用棺木,连一块板材也不用,贴身只要十张芦席,几根木椽,随身日常穿的衣服和一块白布就行,充分反映了作者适性率真的人生宗旨。全文语意沉稳,文字朴实,言语真切至到,尽是天然纯真的真性情。
- 作品出处续焚书
- 文学体裁散文
- 创作年代明代
创作背景
晚年的李贽,因身体多病,常想到死。他在《与周友三》中说:“今年不死,明年不死,年年等死,等不出死,反等出祸。然祸来又不即来,等死又不即死,真令人叹尘世苦海之难逃也,可如何!但等死之人身心俱灭,筋骨已冷,虽未死,即同死人矣。”在《与友人书》中又说:“多一日在世,则多沉苦海一日,诚不见其好也。……所喜多一日则近死一日。”(均见《续焚书》卷一)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2)春天,七十六岁的李贽病势沉重,有旦暮辞世之感,于是草拟了《遗言》,对后事做了安排。
相关诗词
-
寿李北山先生八十
...,一峰突出三千里。其北有济西有濮,当代词坛宗二李。济南修文地府深,濮阳垂老卧空林。同时已抱千秋恨,异调俱称大雅音。江淮当日嗟流落,尚玺先朝官不薄。双袖天风逐鸟还,一竿秋水知鱼乐。至人遗形在杜机,如翁达生识者稀。不从北阙怀簪绂,不向西山采蕨薇。安期...
-
忻州汪刺史重修元遗山墓于草间获断碑拓以见寄感赋长句
...石人石兽知何代,萦烟结莽埋春雾。下马来寻断碑露,碑表七字擘窠书,乃是诗人元遗山之墓。魏初姜彧记碑阴,先生遗命弟子注。不书官爵不题名,中原布衣了半生。百年风雅《中州集》,一代典章野史亭。乾坤清气最难得,斯文自任诚非轻。呜呼龙蛇争斗山河颓,铜马纸鸢成...
-
赠李映碧先生二首·其二
鲁国遗经火,口传赖伏生。九十秦博士,典谟赖以明。文献岿灵光,斗杓示景行。著述藏名岳,大义何峥嵘。虎观待鸿儒,丹诏下江城。老年难走趋,岂敢抗弓旌。抽书授使者,卷轴满巨籯。白云封岩谷,时闻鸾凤声。
-
题李北岳先生诗集
...鱼川,昌黎玉局相差肩。不用钩章与棘句,雄神大力能回旋。绵津于此特珍重,压倒吴会雄词源。美人岂不玉堂贡,耳官失职悲迍邅。我生桑梓有恭敬,况乃泰华森真颠。当时太虚踞山斗,裁红晕碧徒便娟。公之音声协《雅》《颂》,谓宜俎豆追四贤。谁云寂寞五百载,看摩...
-
李木庵先生壁上观李松岚画松歌
...态绝。老干常捎三峡云,新枝已屈千钧铁。风条露叶故依然,化工入手天无权。水墨经营极意匠,晴烟不断青?蜷。噫嘻艳蕊浓花世所尚,吾徒冷落知谁向?无用霜皮四十围,有时白发三千丈。愿君宝此后凋心,桃...
-
赠李研斋先生·其一
先朝文物尽,今日见遗民。冰雪双蓬鬓,乾坤一葛巾。天心难厌乱,蜀道已通秦。百口闻犹在,谁怜乞米人。
-
阆园诗为豫章李太虚先生赋四首·其四
境逐沧桑换,身同诗卷留。望云生绝壑,见月老寒湫。道在心无染,名高世是求。聊将少君隐,共赋鹿门游。
-
王病山先生遗榇归蜀感赋二首·其二
醰醰二老爱王朱,空谷偕来兴不孤。下榻谈深非世味,付谁别后感西湖。死生宁顺庸关虑,悲愤人天岂异途。耆旧因依回首尽,残年残泪尚难枯。
-
读顾亭林先生遗书一百韵
...富学涉,妙在择其粹。儒先遗训存,煌煌乂安系。旨要胸中藏,触事具源委。朴斫资丹雘,垣墉待涂塈。片语切生民,动求长久利。列史廿一家,俱传以经义。铨选倡停年,魁柄诿胥吏。赋重用不节,公私力并悴。人才荒游谈,言行半骳骫。营务耗虚名,册伍罕精锐。苍茫河渠书,南...
-
百字令·题孙子和先生遗墨册
是孙思邈,叹前辈仙去,风华微矣。乐石丛铜身后在,知有传家肖子。劫火吹来,恒河数尽,得漏痕如此。拨灰重看,惹人多少清泪。空叹初地庄严,桥长竺远,无处寻根蒂。此去勤将遗墨抱,静对桐严山水。挥洒云烟,一家手笔,付与人间世。风流遥想,此才天下能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