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竿
〔先秦〕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国风·卫风·竹竿》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十五国风中的一首诗。这是写卫国女子出嫁远离故乡而思念家乡的诗歌。全诗十六句,每四句为一章,共分四章,分别从回忆与推想两个不同角度,写出了远嫁外地的女子思乡怀亲的强烈感情。此诗情感缠绵往复,深沉蕴藉;语言凝练含蓄,清新动人。
- 作品别称卫风·竹竿
- 作品出处诗经
- 文学体裁杂言古诗
- 创作年代春秋时期
创作背景
《竹竿》这是写一位卫国女子出嫁远离故乡而思念家乡的诗歌。卫国的淇水,是青年男女游乐的地方。悠悠的淇水水波,秀丽的两岸风光,伴随着这些青年渡过无忧无虑的青少年时代。因此,每当他们远离故乡,回首往事,思亲怀乡的时候,淇水很自然地浮现在脑际。淇水、家乡、亲人、亲情,都融化在一起,激起心中感情的波涛。这首诗,正是带着这种感情的波涛而写就的。
关于诗的主旨,《毛诗序》说:“《竹竿》,卫女思归也。”写的是一位远嫁的卫国女儿,思念家乡的情怀。至于作者,魏源在《诗古微》中考证,以为“亦许穆夫人作”。这位许穆夫人是卫公子顽的女儿,嫁在许国。后来许穆夫人的兄长戴公掌权时,卫国被狄人攻陷,卫国灭亡。许穆夫人既不能回卫国吊唁,便写了《鄘风·载驰》一诗,表达自己的心情。从诗意来看,《卫风·竹竿》并没有痛心吊唁的沉重,只有思乡怀归的忧思,不像亡国之音。魏源说《卫风·竹竿》是许穆夫人所作,并没有实证,只是一种推测。现代多数学者把《卫风·竹竿》看作一位远嫁的卫国姑娘思念家乡的歌声。
相关诗词
-
柘溪道傍有班竹百馀挺萧洒可爱与先之赏玩移时因念乡间无是种约异日移其根予戏诵君看江上千竿竹不是男儿泪点班之句遂发一笑既而作
男儿有泪不染竹,当作包胥贾生哭。湘源遗种虽可爱,节目尚馀儿女态。谁能千里移此根,出门又恐添啼痕。不如还家种慈竹,不厌千竿万竿绿。
-
竹醉日
醉心问杯斝,嵇阮何纷纷。爱竹必种竹,未尝知此君。我有竹斋西头,三竿两竿鸣早秋。春风蜕尽萚龙去,暮雨飘零鸾凤愁。只今石压笋斜出,坏竹参差抱拳石。幽人高洁无纤尘,胸有成竹干青旻。竹林酒徒徒纵饮,但能沉醉非天真。虚堂长日清阴坠,磔磔山禽叫空翠。其中何可无我吟,刻尽...
-
题崔原亭竹深处予家有竹数竿人号曰居竹轩原亭城西别墅有竹亦数竿则又号之曰竹深处予与崔君通家来往所好相同故及之
居竹轩中也自宽,不愁无地著琅玕。文公胸次空千亩,李洞门前只一竿。天与老夫医恶俗,日凭童子报平安。崔家别墅尤高致,迟子归来守岁寒。
-
万竹歌
...浑不俗。今见高人爱更多,百竿千竿犹未足。等閒种得万成林,一望幽森相映绿。满前君子皆虚心,出门岂谓交游独。松梅添此友成三,凤凰依之鸣各六。渭川曾埒万户侯,山阳不换千钟粟。寻芳尤记竹边来,过门不辨为谁屋。绿阴相与久盘桓,疑是淇园与共谷。清风时动声琅琅,...
-
题柏溪沈翁画竹大宗伯龙江公尊人也
...,青青岁寒后。世上繁花岂不妍,此君真与柏为友。柏溪老翁标格奇,爱竹爱柏仍爱溪。溪边柏下一壶酒,醉墨写出琅玕枝。琅玕枝,墨花落,一竿两竿势如削。潇洒团栾何太工,神品不与凡竹同。风雨一夜化龙去,随翁直上蓬莱峰。长留数茎化不得,至今日日生清风。清宵明月当轩...
-
雩都县西禅田寺有生佛甚灵殿后有竹十三竿云是佛在日所敲之竹即今存焉
忽闻生佛到禅关,花木深深作翠团。座上真身千百载,窗前敲竹十三竿。苔封古砌廊庑尽,秋入山门风雨寒。啜罢茶瓯僧话别,孤舟催客泊前滩。
-
慧山书院十五咏·其九·咏竹个
新栽竹数竿,竿竿挺苍玉。我歌竹和之,步转阑干曲。
-
题王舍人墨竹
我本山野人,夙抱烟霞疾。何处惯经行,松篁与泉石。晴窗偶看琅玕图,淋漓醉墨倾金壶。崇冈怪石相高下,冷雨疏烟半有无。数竿晴,渭川日暖春风轻。数竿老,嶰谷千年霜雪饱。数竿敧,楚江岁晚寒风吹。数竿侧,淇澳秋深雨萧瑟。千竿万竿难尽名,林峦髣髴清风生。交枝直干平安态,劲节虚心君子情。对此怡然乐清赏,抚卷无言发遐想。烟雨濛濛语鹧鸪,诗怀长在湘江上。
-
水调歌头·我有一竿竹
我有一竿竹,偏会取根源。从来汲水桔槔,直挈上西天。不许常人著手,管定竿头先折,提桶落寒泉。拨得机关转,北斗向南看。仗回风,乘偃月,勿波澜。麻姑此日,西北见张骞。选佛妙高峰顶,饮罢醍醐似醉,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