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本章前面先讲了「上士」、「中士」、「下士」对道的反映。「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隶主贵族,「中士」即平庸的贵族,「下士」即浅薄的贵族。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级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而言。「道」的本质隐藏在现象后面,浅薄之士是无法看到的,所以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在后面所引的十二句成语中,前六句是指「道」、「德」而言的。后六句的「质真」、「大白」、「大方」、「大器」、「大音」、「大象」指「道」或道的形象,或道的性质。所以引完这十二句格言以后,用一句话加以归纳:「道」是幽隐无名的,它的本质是前者,而表象是后者。这十二句,从有形与无形、存在与意识、自然与社会各个领域多种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中,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揭示出辩证法的真谛。这是极富智慧的。
相关诗词
-
《道德经(第十章)》拼音版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以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
《道德经(第十二章)》拼音版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
《道德经(第十三章)》拼音版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
-
《道德经(第六十章)》拼音版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
《道德经(第三十章)》拼音版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
《道德经(第十七章)》拼音版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
《道德经(第十九章)》拼音版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
《道德经(第五十章)》拼音版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
《道德经(第四十章)》拼音版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定道德经为六十四章漫书所得八首·其一》拼音版
天上有物乎,吾不得而乞。天上有人乎,吾不得而亲。虚微髣髴,视之乃沕。抱一存真,强名曰神。犹橐犹籥,风卷云郁。天地不仁,刍狗是刜。和光同尘,众妙维新。圣人不仁,后身外身。外身而身存,身存而物宾。吾不知谁子,以天物为臣。金玉何足守,美善何足珍。有名之毋见,无名之始沦。非见亦非沦,玄玄万古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