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别岁》从“别”字着眼,十六句,四句一节。第一节用故人之别引出别岁来。故人离别,即使远去千里,还有再见的机会,但临别时总还有迟迟不忍别的情意。而“岁”却一去不可复追,临别更应郑重对待,这就说明“别岁”的风俗非常必要。既已点明“别岁”,本来可似接着写风俗,但那样就太平直了,作者却针对“岁行那可追”一句逼出下面四句,章法上作一顿挫,把惜别之情写得淋漓尽致。这第二节多化用古诗乐府的成句,如《古诗十九首》:“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古乐府》:“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叹息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所以要爱惜时光,自强不息。后世的诗人,也有很多类似的感慨。如李白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白居易诗:“去复去兮如长河,东流赴海无回波。”苏轼也是受到这些诗句的影响,而他却用极平易的语言,表达得恰如其分。这第二节既是承上节末句,把与岁月之别写得如此感慨深沉,又为下节正面写“别岁”时的欢饮蓄势。 第三节正面写别岁欢饮的场面。东邻、西舍、酒熟、豕(猪)肥是互文见义,遥应首篇“农功各已收”句。而写欢饮一点即收,和前首“为欢恐无及”呼应。第三句写热闹欢饮,末句却一落千丈,回到上两节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如果是一般文人,这一节多半要着力铺写,而作者却只用两组对句带过。别岁之意交代完毕之后,表面上题意已尽,但诗人忽然又从这一年联想到第二年,和一、二两节呼应,使感慨更加深沉。这就犹如图画,层峦迭嶂,使人有丘壑无尽之感。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忽出新意,意虽酸辛,语却略带幽默,这是苏轼诗后来的一大特色。纪昀评苏轼诗时称赞“此首气息特古”,又评这最后一节说:“逼入一步,更沉着。”赵克宜《苏诗评注汇钞》卷一说:“沉痛语以警快之笔出之,遂成绝调。”这些评论都较中肯。这首诗一方面反映出苏轼青年时代学习汉魏古诗的语言气息;另一方面立意遣辞也有他本身的风格,不像在七言古诗里那样笔锋犀利,才气逼人,常常一泻无余,说得太透太尽,而是才情内敛,耐人咀嚼回味。
相关诗词
-
《留别季希韩同令兄沧苇侍御》拼音版
不著千狐腋,便跨千金鞍。此乐何足道,最忆心所欢。老作广陵客,半岁别江干。南烹爱鱼虾,西馔列脯肝。困坐蹇驴背,腰脚失轻安。上党天下脊,望远路漫漫。对此重离别,亟归腊已残。妇卧牛衣中,泪不为汝弹。儿恐复却去,兴不为汝阑。念我故人面,秉烛须细看。故人喜我...
-
《廿五夜恋岁》拼音版
与岁别在迩,五日即告终。三百六十日,漫过已匆匆。馀此知莫留,顷忽迅飘风。譬若杯酒阑,客散堂欲空。强尔拉老兵,徘徊乏欢悰。把笔搆短篇,灯前拥衰翁。衰翁类岁事,微吟搔鬓蓬。
-
《摸鱼儿·守岁》拼音版
是疑他、春来倏忽,是疑岁别人去。古今守岁无言说,长是酒阑情绪。堪恨处。曾亲见都人,户户银花树。星河未曙。听朝马笼街,火城簇仗,御笔已题露。人间事,空忆桃符旧句。...
-
《与朱敬斋都中话旧,即以志别》拼音版
我客古上谷,君侨辽之阳。翁翁者何心,造此离别场。离别徂二岁,忽焉来帝乡。我昨得君书,昼夜以徬徨。轻骑入军都,期君金台旁。君笑为我言,人为天所忙。省亲返南国,觅举来北方。得马复失马...
-
《赠别刘如玉》拼音版
吾宗别有神仙裔,风格如君故自佳。早岁别多仍远道,中年乱定更无家。山中秀句传堪诵,竹里斋居静不哗。好是城西三径在,便应锄雪种梅花。
-
《谢张彦辅留别之作》拼音版
一别屡更岁,思君无已时。知君亦念我,相望两嗟咨。我病卧田间,君行护疆陲。隐显既殊迹,会合安可期。今年定何年,有此一段奇。我来五峰阳...
-
《醉公子·离别经年岁》拼音版
离别经年岁。含恨将书寄。密字写从头,殷勤多问意。飘荡学杨花。因甚不还家。一树堤边柳,枝枝宿暮鸦。
-
《别岁》拼音版
一番来咸阳,三与芳岁别。四方数万里,行役何时歇。百年要有尽,能得几时节。而况已过半,远道何由彻。愁来不成寐,耿耿到明发。乾艾匪他求,鱼网当退结...
-
《苏成之庚申岁相别甲申岁方会甬东·其一》拼音版
忆与成之别,于今廿五年。今朝复相见,话旧竹窗前。
-
《予到官甫二阅岁顿觉老态日增因赋二绝·其二》拼音版
忆别乡园岁两徂,当年玄发尚盈颅。故人久别重相见,尽说今吾非故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