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窗风雨夕
〔清〕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1)秋灯秋夜长。
秋天花草凋零,微明的灯光使秋夜显得更加漫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1)风雨助凄凉!
已经觉得窗外是无尽的秋色,哪能忍受秋日的风雨使秋天更加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1)。
秋天的风雨来的何其迅速,惊破了梦中的绿色。
抱得秋情(1)不忍眠,自向秋屏(2)移泪烛(3)。
怀着秋日的感伤无法入眠,向着屏风移动流泪的蜡烛。
泪烛摇摇爇(1)短檠(2),牵愁照恨动离情(3)。
晃动的烛焰点燃了短柄的灯台,牵动了愁怨和离别的情绪。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谁家的庭院没有秋风侵入,那里秋日的窗外没有雨声?
罗衾不奈(1)秋风力,残漏(2)声催秋雨急。
丝绸的被子无法抵挡秋风的力量,秋夜将尽的更漏声催来更急的雨声。
连宵霢霢(1)复飕飕(2),灯前似伴离人泣。
整夜连绵的秋雨,就像陪伴着即将离别的人哭泣。
寒烟(1)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2)。
庭院在秋日雨雾笼罩下更加萧条,窗前稀疏的竹叶上时有水珠滴落。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不知风雨何时才能停止,泪已经打湿了窗纱。
小提示:曹雪芹《秋窗风雨夕》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秋窗风雨夕》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作的古体诗,是《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林黛玉所作。全诗环绕着秋字,通过一系列秋天景物的淋漓渲染,展示了陷于恶劣环境的孤弱少女的满怀愁绪和无边伤感,从而预示她难以逃脱的悲剧前途。全诗可分为三大部分:一、开头四句,先写秋夜景物,再写秋风秋雨,造成一种“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氛围,为主体部分的抒写作了环境铺垫。二、中间十二句,具体地细致地抒写孤寂凄苦的情怀。三、最后,通过彻夜未眠的诗人所见的晨景,抒发她对无休无止的悲剧的预感。全诗情景交融,景为情设,情因景生。
创作背景
曹雪芹将《秋窗风雨夕》写在了《红楼梦》第四十五回,第四十五回写到黛玉值秋分时节又犯了咳嗽病,一天比一天重。一日傍晚,突然变天,渐渐昏黑,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黛玉凄凄凉凉地拿起一本《乐府杂稿》来读,看了其中《秋闺怨》、《别离怨》之类的诗,不觉心有所感,于是摹拟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格调写成《代别离》(代为拟作之意)一首,名之为《秋窗风雨夕》。这首诗,细致地描写了一个风雨交加、悲凉凄惨的秋夜,形象地好发了林黛玉在封建贵族势力重压下深沉的怨恨和悲哀,反映出封建礼教给她造成的沉重的精神压力,以及她无法找到出路,也无力进行斗争的苦闷心情。
相关诗词
-
建昌渡口僧舍雨宿
渡头风雨夕,岐路更苍茫。野旷无人处,禅居万竹傍。幽磷资佛火,饥鼠守僧床。不寐他乡客,江声一夜长。
-
重九前一夕听雨赋满城风雨近重阳
独客惊秋黯自伤,夜深哀响乱梧床。烟钟出郭砧初湿,邻屐探篱菊渐黄。穷巷林稀喧涧叶,幽斋茶静滴空堂。遥知孤雁千山外,未到登高鬓已霜。
-
雨夜
落木颓垣小径幽,蓬窗滴沥似孤舟。白蘋一夜衰于我,黄菊今年竟不秋。风雨空园闻坠叶,湖山何地着闲鸥。天涯况是多离索,满目烟波未可留。
-
怀北窗甘蕉三首·其二
绿窗长日送清昼,隐几摊书听鸟音。此日暗窗风雨后,更无清响送孤吟。
-
中秋大风雨五绝·其五
眦血滴耕夫,愁眉蹙贾胡。良辰风雨至,不复田禾苏。
-
中秋大风雨五绝·其一
车唤阿香推,情知雨必雷。不干巽二事,也伴阿姨来。
-
秋怀十首·其二
我生不敏姿,求友富三益。向来或晨昏,今乃限南北。悠悠江山念,耿耿风雨夕。以我思渠心,渠能不余忆。
-
夜泊刘口雨连明有怀成父
山中风雨夕,招要对床期。今夕风亦雨,牢落孤舟维。蓬窗与竹窗,萧瑟雨在兹。不寐欲至曙,何繇梦见之。
-
七月十日雨炎暑顿解有感
空山风雨夕,微雨凄房栊。徂年兆摇落,感叹白头翁。谪居困炊玉,无田愿年丰。欲持一杯酒,旁舍庆老农。烈日辞纨扇,高林坠晚风。青灯夜斋静,不睡独闻蛩。
-
秋雨二首·其二
陋巷柴门掩寂寥,一窗风雨晚萧萧。清秋渐冷尤宜懒,闲日苦长无处消。乌几青筇扶病弱,素琴黄卷伴逍遥。交朋南北音书隔,虽有芳樽谁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