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鬼簿序
〔元〕
贤愚寿夭,死生祸褔之理,固兼乎气数而言,圣贤未尝不论也。盖阴阳之诎伸,即人鬼之生死,人而知夫生死之道,顺受其正,又岂有岩墙桎梏之厄哉?虽然,人之生斯世也,但以已死者为鬼,而不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人与已死之鬼何异?此固未暇论也。其或稍知义理,口发善言,而于学问之道,甘于暴弃,临终之后,漠然无闻,则又不若块然之鬼为愈也。
予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特一间耳。独不知天地开辟,亘古及今,自有不死之鬼在,何则?圣贤之君臣,忠孝之士子,小善大功,著在方册者,日月炳焕,山川流峙,及乎千万劫无穷已,是则虽鬼而不鬼者也。余因暇日,缅怀故人,门第卑微,职位不振,高才博识,俱有可录,嵗月弥久,湮没无闻,遂传其本末,吊以乐章;复以前乎此者,叙其姓名,述其所作,冀乎初学之士,刻意词章,使冰寒于水,青胜于蓝,则亦幸矣。名之曰录鬼簿。嗟乎!余亦鬼也。使已死未死之鬼,作不死之鬼得以传逺,余又何幸焉?若夫高尚之士,性理之学,以为得罪于圣门者,吾党且噉蛤蜊,别与知味者道。
至顺元年龙集庚午月建甲申二十二日辛未古汴钟嗣成序。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录鬼簿序》是元代戏曲家钟嗣成所作的一篇序文。序文首先介绍了圣贤论“生死之道”。接着作者谈自己对生死的看法,指出酒囊饭袋和稍知义理、口发善言、不求上进的人,虽生犹死。并着重肯定“圣贤之君臣,忠孝之士子”,虽死犹生。第三部分,作者谈编撰《录鬼簿》的缘起,希望《录鬼簿》中收入的杂剧作家,即“”已死未死之鬼”,和“圣贤之君臣,忠孝之士子”一样,“作不死之鬼,得以传远”,同时嘲弄了理学家的无知。最后,写明了作序的时间。全文笔调冷峭,幽默诙谐,于嬉笑怒骂中表达了作者对杂剧作家的推崇和对理学家的蔑视。
创作背景
相传钟嗣成青年时期,寓居杭州,曾学于名儒邓善之。因貌丑,屡试不第。他精习音律,毕生致力于戏曲创作,所交游多为当时杂剧作家。按照当时理学家的看法,只有与孔孟思想关系密切的经史著作才配受社会的重视,而戏曲小说之类不过是街谈巷议的消遣品而已,不能登大雅之堂。为了使前辈与同代杂剧作家不会因年代久远而湮没无闻,同时借以宣泄胸中愤懑,表达对现实不满,钟嗣成于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完成了历史上第一部为戏子立传的书籍《录鬼簿》,《录鬼簿序》便是该书的序文部分。
相关诗词
-
法驾导引·东华录
东华录,东华录。曾作散花来。凉月无尘鸾鹤梦,残香有恨凤凰台。劫后辨馀灰。
-
戏为点鬼簿体论古叠前韵
壮志登仙磨已尽,新诗点鬼习难删。关侯威望惊三楚,白傅才名动八蛮。贾子著书修政急,阮公道论解人艰。别有严光称避世,富春江畔钓鱼还。
-
代题傅侍御俨思录二首序见五言·其一
六十年来梦寐中,绎思徒切渺音容。兴门陈寔言谁授,刻木丁兰念却同。大孝偏能天地感,深思如藉鬼神通。仪刑祗合依遗像,念祖应知泽未穷。
-
蟾宫曲·题录鬼簿
可人千古风骚,如意珊瑚,苍水鲸鳌。纸上功名,曲中情思,话里渔樵。叹雾阁云窗梦窈,想风魂月魄谁招?裹骊珠泪冷鲛绡,续冰弦指冻鸾胶。传芳名玉兔挥毫,谱遗音彩凤衔箫。
-
鬼谷子·内揵
...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楗。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故...
-
鬼谷子·反应
...随而牧之。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
-
山鬼篇赠姜历山
山中鬼不独,山中亦城市。衣中环佩无玉声,直入人家弄书史。小冠斑文剪湘竹,越衣芰制如流水。玉壶未竭歌未终,飘若空中野云起。门前月...
-
庚戌岁元日书事录奉阳城知县李文辉主簿方彦清并寄会上诸君子三十韵
...庭积,晴岚落市虚。静开看牍幕,香动采芹袪。腊酒浓浮蚁,春盘细荐蔬。歌儿金缕唱,舞妓翠鬟梳。客自他乡寄,年从昨夜除。已烧惊鬼竹,不结送穷车。自是驱傩后,还成守岁余。裁诗非鲍谢,陪坐愧严徐。笑里谈庠...
-
庄子·杂篇·(2)徐无鬼
...礼》、《乐》,从说则以《金板》、《六韬》,奉事而大有功者不可为数,而吾君未尝启齿。今先生何以说吾君?使吾君说若此乎?”徐无鬼曰:“吾直告之吾相狗马耳。”女商曰:“若是乎?”曰:“子不闻夫越之流人乎?去国数日,见其所知而喜;去国旬月,见所尝见于国中者喜;及...
-
读江南录
...李氏表观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不止于佑,其它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若以商纣及随、虞二君论之,则李氏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