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喻
〔宋〕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樾,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槃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浮没矣,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经术取士,士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日喻》是宋代诗人苏轼所创作的一篇善于用形象比喻的议论文。该文大意为:以一个盲人识日的生动事例来作比喻,说明要亲自观察,不要以耳代目,才能获得完整的知识。写作上用比喻导入正题,指出“道之难见也甚于日”,阐明盲人识日的道理:因辗转“相之”,谬之千里,结果闹出笑话,非常形象地说明缺乏实践经验,无切身感受,只从别人那里转述第二手材料,就不可避免地得出盲目的结论,强调了深入实地调查,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性。勉励人们要脚踏实地的求学论道。
- 作品别称日喻说
- 文学体裁议论文
- 创作年代1078年
创作背景
《日喻》是1078年(宋神宗元丰元年),苏轼任徐州知州时所作。“日喻”的“喻”,是“比喻”的意思,借用形象生动的事物进行比喻说理,是议论中常见的一种论证方法,《日喻》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善于用形象比喻来逐层推进,引出观点,因之成文。
相关诗词
-
送通判喻郎中·其二
...忽远别,能不成怆恋。人生三万日,光景若激箭。何苦于其间,喜愠费颜面。兹缘胜心在,胸内每交战。既欲多上人,计校须自炫。于事固无补,在己亦非便。仕路繁此徒...
-
元日
今日之日一年始,三百六十年之终。云物昭回天杲杲,风光澹荡气融融。商量柳色绿少许,烂漫梅花白大同。无事此杯椒柏酒,老夫不觉笑颜红。
-
庚辰元日
今日何日阴霏霏,看之不见濡人衣。层冰满眼只突兀,白日何处能光辉。单于祭马春欲动,汉皇射蛟南未归。传道扬州好花月,凤箫应伴五云飞。
-
书钱唐七月廿三日事
儿童十日报日斗,前后妖蟆生燧光。瓠子势方吞鲊瓮,蕲州血已到钱唐。火鳅东掣千寻锁,铁马西驰半段枪。紫微老人迷醉眼,彩红犹挂米盐商。麋鹿...
-
九日·九日真佳节
九日真佳节,年年长赋诗。深惭鹤发老,每与菊花期。帽落无人拾,酒狂聊自持。丰年馀社瓮,天意念衰羸。
-
夏日龙翔寺寄张侍御
沙西林杪寺,殿倚石棱开。晓月僧汲井,残阳钟殷台。河冲绿野去,鸟背白云来。日夕唯增思,京关未想回。
-
夏日龙翔寺居即事寄崔侍御
古刹一幡斜,吹门水过沙。数声钟里饭,双影树间茶。落日穷荒雨,微风古堑花。何当戴豸客,复此问生涯。
-
夏日题岫禅师房
朝朝声磬罢,童子扫藤阴。花过少游客,日长无事心。回山闭院直,落水下桥深。安得开方便,容身老此林。
-
夏日因怀阳羡旧游寄裴书记
落日太湖西,波涵万象低。藕花熏浦溆,菱蔓匿凫鹥。树及长桥尽,滩回七里迷。还应坐筹暇,时一梦荆溪。
-
送圆载上人归日本国
讲殿谈馀著赐衣,椰帆却返旧禅扉。贝多纸上经文动,如意瓶中佛爪飞。飓母影边持戒宿,波神宫里受斋归。家山到日将何入,白象新秋十二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