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喻
〔宋〕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樾,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槃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浮没矣,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经术取士,士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日喻》是宋代诗人苏轼所创作的一篇善于用形象比喻的议论文。该文大意为:以一个盲人识日的生动事例来作比喻,说明要亲自观察,不要以耳代目,才能获得完整的知识。写作上用比喻导入正题,指出“道之难见也甚于日”,阐明盲人识日的道理:因辗转“相之”,谬之千里,结果闹出笑话,非常形象地说明缺乏实践经验,无切身感受,只从别人那里转述第二手材料,就不可避免地得出盲目的结论,强调了深入实地调查,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性。勉励人们要脚踏实地的求学论道。
- 作品别称日喻说
- 文学体裁议论文
- 创作年代1078年
创作背景
《日喻》是1078年(宋神宗元丰元年),苏轼任徐州知州时所作。“日喻”的“喻”,是“比喻”的意思,借用形象生动的事物进行比喻说理,是议论中常见的一种论证方法,《日喻》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善于用形象比喻来逐层推进,引出观点,因之成文。
相关诗词
-
喻郡丞邦相信美楼歌
...齐肩柳生肘。谒舍多赓处士诗,俸钱尽给佳宾酒。藤萝掩映卷帘时,风流缭绕挥毫手。未须更觅高阳池,楼中胜事何不有。君不见风流今日喻杭州,宁数荆南王粲楼。早晚黄金赐颜色,便应徵拜富民侯。
-
送通判喻郎中·其二
...忽远别,能不成怆恋。人生三万日,光景若激箭。何苦于其间,喜愠费颜面。兹缘胜心在,胸内每交战。既欲多上人,计校须自炫。于事固无补,在己亦非便。仕路繁此徒...
-
元日
今日之日一年始,三百六十年之终。云物昭回天杲杲,风光澹荡气融融。商量柳色绿少许,烂漫梅花白大同。无事此杯椒柏酒,老夫不觉笑颜红。
-
庚辰元日
今日何日阴霏霏,看之不见濡人衣。层冰满眼只突兀,白日何处能光辉。单于祭马春欲动,汉皇射蛟南未归。传道扬州好花月,凤箫应伴五云飞。
-
书钱唐七月廿三日事
儿童十日报日斗,前后妖蟆生燧光。瓠子势方吞鲊瓮,蕲州血已到钱唐。火鳅东掣千寻锁,铁马西驰半段枪。紫微老人迷醉眼,彩红犹挂米盐商。麋鹿...
-
九日·九日真佳节
九日真佳节,年年长赋诗。深惭鹤发老,每与菊花期。帽落无人拾,酒狂聊自持。丰年馀社瓮,天意念衰羸。
-
填仓日
三五夕刚过二五,始韶景色归京宇。银田烟暖带馀膏,春台物乐含阳煦。今日何日号填仓,堆盘蔬饼杂粔籹。我闻俗尚贵随时,奚必典则咸参古。荷叶田田先夏风,玉芽戟戟金柈贮。园亭已撤人日屏,村里行闻社朝鼓。流阴宛转入吟哦,摐摐声色婆须女。从来耕九重馀三,此意殷殷...
-
十喻诗
一喻以喻空,空必待此喻。借言以会意,意尽无会处。既得出长罗,住此无所住。若能映斯照,万象无来去。
-
七月七日八日敬承用韫招饮时敬承将有留院之行同诸丈赋·其二
秋风随步屧,樽酒日相亲。祗以离情恶,翻令欢会频。暂留惟促席,不忍是征轮。借问长江水,何如天汉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