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送应氏二首》是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曹植于建安十六年(211)随曹操西征马超,路过洛阳时送别应瑒、应璩兄弟所作。第一首,写洛阳遭董卓之乱以后的荒凉景象,第二首写朋友分离时的不舍。全诗语言质朴,无过分的铺采文藻,然其真实的感受和感情溢于言表。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植时年二十岁。应氏指应瑒、应璩兄弟,东汉应劭的侄子。应瑒为“建安七子”之一。二人并为曹植的好友。
东汉末年,宦官外戚相继把持朝政,皇帝其实是傀儡。地方军阀势力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形成并强大起来。董卓就是这样一个军阀。当时他任并州牧,驻兵河东,中平元年(189年)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的袁绍等人密召董卓带兵进京(洛阳),以威胁太后、翦除宦官。董卓的兵马尚未到达,何进因密谋泄露被害而死,宦官段圭等挟持少帝和陈留王出京。董卓闻讯赶至,在北邙山劫住少帝和陈留王,于是进兵洛阳,控制了中央政权。之后,董卓废少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为帝,即汉献帝。在初平元年(190年)的春天,关东州郡结成联盟,推袁绍为盟主,起兵讨伐董卓。董卓于是预备迁都长安,以避关东诸军。他派兵将洛阳城中富户拘捕,罗织罪名后杀死,将其财产掠夺。在杀死反对他迁走的伍琼等人后,派兵强迫洛阳城中居民迁移后,随即焚烧洛阳城,迁都长安,自已带兵屯留于毕圭苑。从此,就酿成了汉末长期的军阀混战。
建安十六年七月,曹植随其父曹操西征马超,途经洛阳,在洛阳他见到了当时颇负诗名的应氏兄弟,而应氏兄弟旋将有北方之行,亲交故旧为他们设宴饯行。即将分别之时,曹植颇为恋恋不舍,因作诗送别。《文选》中刘良在这两首诗的题目下注曰:“送应璩、应瑒兄弟。时董卓迁献帝于西京,洛阳被焚烧,故多言荒芜之事。”其实,曹植作此诗时离董卓作乱已历二十余年,因为不断的军阀混战,洛阳根本不得恢复,故而更见荒凉。昔日繁华的京都已经残破不堪,面对荒凉萧条景色,又想到马上要与友人各奔一方。于是他写下了《送应氏二首》。
相关诗词
-
《清江劝驾送举人二首 其二》拼音版
黄堂暂虚位,劝驾属守丞。金石方遏密,不敢歌鹿鸣。吉蠲置觞豆,少洽宾主情。西风吹桂枝,马首将东行。春官奏高第,天子开延英。亲策降清问,健论摅丹诚。解褐跻膴仕,何止为身荣。二刘与三孔,至今流芳馨。愿言踵前脩,勉矣垂令名。
-
《送孙大方归朝元宫二首·其一》拼音版
高卧林泉表,超然谢世纷。空山鸣白雨,古石系苍云。不作夔龙伍,甘从鹿豕群。都门游宦客,回首总惭君。
-
《送王傅朋静江教授二首·其一》拼音版
丞相威名震百蛮,萧条异代得吾贤。宦游忽过三湘去,家学应令四海传。北望犬牙连上国,夜占鹑尾直中天。炎风朔雪皆王土,未觉青春雨露偏。
-
《八咏应制二首·其一》拼音版
...鸳鸯被,绮衣复有蒲萄带。残红艳粉映帘中,戏蝶流莺聚窗外。洛滨春雪回,巫峡暮云来。雪花飘玉辇,云光上璧台。共待新妆出,清歌送落梅。
-
《八咏应制二首·其二》拼音版
入丛台,丛台裛春露。滴沥间深红,参差散轻素。妆蝶惊复聚,黄鹂飞且顾。攀折殊未已,复值惊飞起。送影舞衫前,飘香歌扇里。望望惜春晖,行行犹未归。暂得佳游趣,更愁花鸟稀。且学鸟声调凤管,方移花影入鸳机。
-
《谢送蜡梅二首·其二》拼音版
化工团蜡作寒梅,绝胜牛酥点滴开。不是前村深雪里,蜜蜂应认暗香来。
-
《谢送蜡梅二首·其一》拼音版
天将何物染江梅,白玉花成栗玉开。一种暗香全似旧,小罂和雪送春来。
-
《送戚弼甫解官盐场二首·其二》拼音版
访旧今无几,惟君昔有连。笑谈倾一坐,笔札富诸贤。作恶又数日,从游经二年。勉旃绳祖武,穷达自关天。
-
《送孟八浩然归襄阳二首·其一》拼音版
东越相逢地,西亭送别津。风潮看解缆,云海去愁人。乡在桃林岸,山连枫树春。因怀故园意,归与孟家邻。
-
《送宗弟达之还南谯二首 其二》拼音版
回首南谯里,当时我故乡。英雄多佐命,带砺念先皇。别路过牛首,离情恨雁行。还山语诸父,列驷望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