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应氏二首
〔两汉〕
【其一】
步登北芒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其二】
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愿得展嬿婉,我友之朔方。
亲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阳。
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
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
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
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送应氏二首》是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曹植于建安十六年(211)随曹操西征马超,路过洛阳时送别应瑒、应璩兄弟所作。第一首,写洛阳遭董卓之乱以后的荒凉景象,第二首写朋友分离时的不舍。全诗语言质朴,无过分的铺采文藻,然其真实的感受和感情溢于言表。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植时年二十岁。应氏指应瑒、应璩兄弟,东汉应劭的侄子。应瑒为“建安七子”之一。二人并为曹植的好友。
东汉末年,宦官外戚相继把持朝政,皇帝其实是傀儡。地方军阀势力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形成并强大起来。董卓就是这样一个军阀。当时他任并州牧,驻兵河东,中平元年(189年)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的袁绍等人密召董卓带兵进京(洛阳),以威胁太后、翦除宦官。董卓的兵马尚未到达,何进因密谋泄露被害而死,宦官段圭等挟持少帝和陈留王出京。董卓闻讯赶至,在北邙山劫住少帝和陈留王,于是进兵洛阳,控制了中央政权。之后,董卓废少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为帝,即汉献帝。在初平元年(190年)的春天,关东州郡结成联盟,推袁绍为盟主,起兵讨伐董卓。董卓于是预备迁都长安,以避关东诸军。他派兵将洛阳城中富户拘捕,罗织罪名后杀死,将其财产掠夺。在杀死反对他迁走的伍琼等人后,派兵强迫洛阳城中居民迁移后,随即焚烧洛阳城,迁都长安,自已带兵屯留于毕圭苑。从此,就酿成了汉末长期的军阀混战。
建安十六年七月,曹植随其父曹操西征马超,途经洛阳,在洛阳他见到了当时颇负诗名的应氏兄弟,而应氏兄弟旋将有北方之行,亲交故旧为他们设宴饯行。即将分别之时,曹植颇为恋恋不舍,因作诗送别。《文选》中刘良在这两首诗的题目下注曰:“送应璩、应瑒兄弟。时董卓迁献帝于西京,洛阳被焚烧,故多言荒芜之事。”其实,曹植作此诗时离董卓作乱已历二十余年,因为不断的军阀混战,洛阳根本不得恢复,故而更见荒凉。昔日繁华的京都已经残破不堪,面对荒凉萧条景色,又想到马上要与友人各奔一方。于是他写下了《送应氏二首》。
相关诗词
-
送丁廓秀才归汝阴二首·其一
好去翩然丁令威,昔人且在不应非。淮云岂与辽天阔,想复留情故一归。
-
南中送北使二首·其二
待罪居重译,穷愁暮雨秋。山临鬼门路,城绕瘴江流。人事今如此,生涯尚可求。逢君入乡县,传我念京周。别恨归途远,离言暮景遒。夷歌翻下泪,芦酒未消愁。闻有胡兵急,深怀汉国羞。和亲先是诈,款塞果为雠。释系应分爵,蠲徒几复侯。廉颇诚未老,孙叔宜无谋。若道冯唐事,皇恩尚可收。
-
送道者二首·其二
殷勤不为学烧金,道侣惟应识此心。雪里千山访君易,微微鹿迹入深林。
-
送方仲和信州学正二首·其二
科第官资异昔年,束书聊憩玉山前。师生讲暇皋比地,兄弟吟高雁字天。虚谷宗生双鬓秃,秋崖家学一灯传。向来晦静相逢处,诸老犹应有断编。
-
送朱象玄之南司成二首·其二
闻君独厌承明庐,起草谁堪自石渠。高坐旧看惊五鹿,讲堂新复兆三鱼。窗前散帙钟山色,署里含香汉客裾。应是两都增气象,班扬词赋几人如。
-
送王永二首
君去春山谁共游,鸟啼花落水空流。如今送别临溪水,他日相思来水头。绵衣似热夹衣寒,时景虽和春已阑。诚知暂别那惆怅,明日藤花独自看。
-
赠宁氏二首·其一
野薮萎平畛,寒露一何早。凝霜一以零,兰蕙亦众草。美人中夜兴,忧心惄如捣。玉石诚靡别,妍华恃畴保。瑟瑟谷中松,见者岂不宝。良无匠氏顾,叹息岁将老。
-
赠宁氏二首·其二
白日何冥冥,送子黄河阳。执手无一言,仰见双雁翔。处卑心罔怡,奋飞多中伤。抚剑两踟蹰,低头涕沾裳。天运有销盈,志士怀刚肠。去去受景耀,离别固其常。
-
长歌行赠房氏二首·其二
瀰瀰夏川广,惊风夕扬波。眷言送诚归,轩骑匝巾阿。倦鸟故林趋,兽离怀前窠。君看累累实,岂复华其柯。皓首声利途,攸见无乃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