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应氏二首

两汉 曹植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其一】

【其一】

步登北芒阪,遥望洛阳山。

一步步登上北邙山山坡,远远望见洛阳四周群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洛阳城显得多么的寂寞,昔日的宫室全都被烧焚。

垣墙皆(1)擗,荆棘上参天。

随处可见的是残垣断壁,丛生的荆棘高入了云天。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再也寻不见旧时的老人,看到的尽是些小伙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1)不复(2)

踏足地面觅不出条路径,荒芜了的土地谁来耕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游子已经多年没有归来,再也认不得交错的陌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城郊的野外多么地萧条,千里之内也见不到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想起平日一道生活的人,伤心哽咽竟无片语只言。

【其二】

【其二】

清时(1)难屡得,嘉会(2)不可常。

太平的盛世百年难见,欢乐的聚会不可常逢。

天地无终极(1),人命若朝霜。

天地之悠悠无穷无尽,人生之寿命短如晨霜。

愿得展嬿婉(1)我友(2)(3)朔方(4)

愿我的好友诸事顺利,平安抵达邺城的北方。

亲昵(1)并集送,置酒此河阳(2)

亲密的友人聚首相送,设宴饯行在名都洛阳。

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

难道是酒宴不够丰盛?是宾客觥酬不够欢畅。

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

情谊越深则离别越苦,怎能不使我心愧难当?

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

此去的山川既阻且长,离别时匆匆会面更难。

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

我多希望化成比翼鸟,与你们展翅一同飞翔。

小提示:曹植《送应氏二首》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送应氏二首》是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曹植于建安十六年(211)随曹操西征马超,路过洛阳时送别应瑒、应璩兄弟所作。第一首,写洛阳遭董卓之乱以后的荒凉景象,第二首写朋友分离时的不舍。全诗语言质朴,无过分的铺采文藻,然其真实的感受和感情溢于言表。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植时年二十岁。应氏指应瑒、应璩兄弟,东汉应劭的侄子。应瑒为“建安七子”之一。二人并为曹植的好友。

东汉末年,宦官外戚相继把持朝政,皇帝其实是傀儡。地方军阀势力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形成并强大起来。董卓就是这样一个军阀。当时他任并州牧,驻兵河东,中平元年(189年)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的袁绍等人密召董卓带兵进京(洛阳),以威胁太后、翦除宦官。董卓的兵马尚未到达,何进因密谋泄露被害而死,宦官段圭等挟持少帝和陈留王出京。董卓闻讯赶至,在北邙山劫住少帝和陈留王,于是进兵洛阳,控制了中央政权。之后,董卓废少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为帝,即汉献帝。在初平元年(190年)的春天,关东州郡结成联盟,推袁绍为盟主,起兵讨伐董卓。董卓于是预备迁都长安,以避关东诸军。他派兵将洛阳城中富户拘捕,罗织罪名后杀死,将其财产掠夺。在杀死反对他迁走的伍琼等人后,派兵强迫洛阳城中居民迁移后,随即焚烧洛阳城,迁都长安,自已带兵屯留于毕圭苑。从此,就酿成了汉末长期的军阀混战。

建安十六年七月,曹植随其父曹操西征马超,途经洛阳,在洛阳他见到了当时颇负诗名的应氏兄弟,而应氏兄弟旋将有北方之行,亲交故旧为他们设宴饯行。即将分别之时,曹植颇为恋恋不舍,因作诗送别。《文选》中刘良在这两首诗的题目下注曰:“送应璩、应瑒兄弟。时董卓迁献帝于西京,洛阳被焚烧,故多言荒芜之事。”其实,曹植作此诗时离董卓作乱已历二十余年,因为不断的军阀混战,洛阳根本不得恢复,故而更见荒凉。昔日繁华的京都已经残破不堪,面对荒凉萧条景色,又想到马上要与友人各奔一方。于是他写下了《送应氏二首》。

曹植

曹植

三国时期文学家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子,曹丕弟。封陈王,谥曰思,故世称陈思王。自称“生乎乱,长乎军”。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深得曹操赏爱,几乎被立为太子,终因“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而失宠。其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他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为建安文学中成就最高者。宋人辑有《曹子建集》,今又有《曹植集校注》。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