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7《述而篇》
〔先秦〕
子曰:“述而不作(1),信而好古,窃(2)比于我老彭(3)。”
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子曰:“默而识(1)之,学而不厌,诲(2)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1),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子之燕居(1),申申(2)如也;夭夭(3)如也。
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衣冠楚楚,仪态温和舒畅,悠闲自在。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1)。”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1),依于仁,游于艺(2)。”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子曰:“自行束脩(1)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不发。举一隅(3)不以三隅(3)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孔子在有丧者之侧进食,从未饱过。哪天吊丧哭了,即不再歌唱。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1),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先生告颜渊说:“有用我的,则将此道行于世。不能有用我的,则将此道藏于身。只我与你能这样了。”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路说:“老师倘有行三军之事,将和谁同事呀?”
子曰:“暴虎冯河(1),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2)者也。”
孔子说:“徒手搏虎,徒身涉河,死了也不追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同事的。定要临事能小心,好谋始作决定的人,我才和他同事吧。”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曰:“富(1)而可求(2)也,虽执鞭之士(3),吾亦为之。如不可求(2),从吾所好。”
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子之所慎(1):齐,战(2),疾(3)。
孔子平常谨慎的有三件事:一斋戒,二战阵,三疾病。
子在齐闻《韶》(1),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冉有曰:“夫子为(1)卫君(2)乎?”
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
子贡曰:“诺(1)。吾将问之。”
子贡说:“嗯,我去问他。”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
曰:“古之贤人也。”
(孔子)说:“古代的贤人。”
曰:“怨乎?”
(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
出,曰:“夫子不为也。”
(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1)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曰:“加(1)我数年,五十以学《易(2)》,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子所雅言(1),《诗》、《书》、执行,皆雅言(1)也。
孔子有时讲雅言,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
叶公(1)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1)者,好古(2),敏以求之(3)者也。”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1)其如予何?”
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子曰:“二三子(1)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1)者,是丘也。”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子以四教:文(1)、行(2)、忠(3)、信(4)。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1)可矣。”
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1)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2)而为泰(3),难乎有恒(1)矣。”
孔子又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子钓而不纲(1),弋(2)不射宿(3)。
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1)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2),知之次也(3)。”
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互乡(1)难与(2)言,童子见,门人惑(5)。子曰:“与(2)其进也,不与(2)其退也,唯何甚(7)?人洁已以进,与(2)其洁也,不保其往(3)也。”
(孔子认为)很难与互乡那个地方的人谈话,但互乡的一个童子却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说:“我是肯定他的 进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改正了错误以求进步,我们肯定他改正错误,不要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陈司败(1)问:“昭公(2)知礼乎?”
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
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1)巫马期(2)而进之,
孔子说:“懂得礼。”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其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
曰:“吾闻君子不党(1),君子亦党(1)乎?君取(2)于吴,为同姓(3),谓之吴孟子(4)。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
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孔子。
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孔子说:“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子曰:“若圣与仁(1),则吾岂敢?抑(2)为之(3)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4)已矣。”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1)。”
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子疾病(1),子路请祷(2)。
孔子病情严重,子路向鬼神祈祷。
子曰:“有诸(1)?”
孔子说:“有这回事吗?”
子路对曰:“有之。诔曰(2):‘祷尔于上下神祗(1)。’”
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
子曰:“丘之祷久矣(1)。”
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子曰:“奢则不孙(1),俭则固(2)。与其不孙(1)也,宁固(2)。”
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
子曰:“君子坦荡荡(1),小人长戚戚(2)。”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祥。
小提示:孔子《论语·7《述而篇》》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本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相关诗词
-
论语·4《里仁篇》
...,未足与议也。”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子曰:“参...
-
论语·5《公冶长篇》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子曰:「道不行,乘桴...
-
论语·6《雍也篇》
...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
-
论语·8《泰伯篇》
...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
-
论语·9《子罕篇》
...末如之何也已矣。”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曰:“知者不...
-
论语·10《乡党篇》
...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 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
-
论语·11《先进篇》
...攻之可也。”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
-
荀子·天论篇
...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 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诗曰: “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谓也。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若夫志意修,...
-
庄子·内篇·(1)逍遥游
...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汤之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穷发之...
-
庄子·内篇·(4)人间世
...,实丧也。夫风波易以动,实丧易以危。故忿设无由,巧言偏辞。兽死不择音,气息勃然于是并生心厉。剋核太至,则必有不肖之心应之而不知其然也。苟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终!故法言曰:‘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迁令劝成殆事。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