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6《季氏篇》
〔先秦〕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
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这一章又反映出孔子的反战思想。他不主张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国际、国内的问题,而希望采用礼、义、仁、乐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此外,这一章里孔子还提出了「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甚至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就今天而言,这种思想有消极的一面,基本不适宜现代社会,这是应该指出的。「天下无道」指什么?孔子这里讲,一是周天子的大权落入诸侯手中,二是诸侯国家的大权落入大夫和家臣手中,三是老百姓议论政事。对于这种情况,孔子极感不满,认为这种政权很快就会垮台。他希望回到「天下有道」的那种时代去,政权就会稳定,百姓也相安无事。三桓掌握了国家政权,这是春秋末期的一种政治变革,对此,孔子表示不满。本章里孔子对当时社会政治形势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孔子的观点是,社会政治变革就是「天下无道」,这还是基于他的「礼治」的思想,希望变为「天下有道」的政治局面。以上这几章,主要讲的是社会交往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交朋友要结交那些正直、诚信、见闻广博的人,而不要结交那些逢迎谄媚、花言巧语的人,要用礼乐调节自己,多多地称道别人的好处,与君子交往要注意不急躁、不隐瞒等等,这些对我们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是孔子对人从少年到老年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出的忠告。孔子虽说有「生而知之者」,但他不承认自己是这种人,也没有见到这种。他说自己是经过学习之后才知道的。他希望人们勤奋好学,不要等遇到困难再去学习。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至于遇到困难还不去学习,就不足为训了。这对今天的人们还是很有必要注意的。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套称号是周礼的内容之一。这是为了维护等级名分制度,以达到「名正言顺」的目的。
相关诗词
-
论语·19《子张篇》
...“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
-
论语·18《微子篇》
...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
-
论语·17《阳货篇》
...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
-
论语·15《卫灵公篇》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子曰:“由,知德者鲜矣。”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
-
论语·14《宪问篇》
...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子路问成人,...
-
论语·13《子路篇》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
-
论语·12《颜渊篇》
...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
-
论语·学而篇
...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第16章】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论语·为政篇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第14章】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第15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16章】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第17章】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第18章】子张学干禄,子...
-
论语·3《八佾篇》
...人而不仁,如乐何?”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