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登雨花台》是清朝诗人魏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以情感的起伏变化为线索,题为“登雨花台”,笔墨却并没有以景物为主,而是倾尽全力喷涌出深沉浓烈的愤激哀怨之情。这些情感又集中于明代开国皇帝的陵墓被践踏翦伐这一具体事物的景象之上,使情感具有了坚实的基础,更能引发人们的共鸣,使人们的心灵受到无法抑制的颤动,从而增强了诗的力度。《登雨花台》先抒情,后写景,先抒情诗因为迫不及待,后写景则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对仗工整。
-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 创作年代清代
创作背景
《登雨花台》此诗作于1663年(康熙二年),据明亡已二十年。作为长期隐居故乡的遗民诗人,魏禧四十岁时来到旧京南京,登上今中华门外的雨花台,仍感慨万千,写下这首七律。
相关诗词
-
《同诸公游高坐寺登雨花台》拼音版
此地昔高坐,诸天尽雨花。
-
《重阳后三日登雨花台》拼音版
一片金陵月,荒台对酒看。
-
《登雨花台》拼音版
雨花夫何为,舍利亦虚耳。不见旧时台,空见台基址。
-
《和汝行敏登雨花台韵》拼音版
醉游同步雨花台,笑口何妨对酒开。天地无穷人易老,江山如此我须来。闻经不疗维摩病,得句终惭杜甫才。红日满山归路晚,文星早已烛三台。
-
《凤衔杯·登雨花台》拼音版
高城不碍登临眼。烟树外、大江如线。坐对周遭,山色斜阳变。应皱了,观河面。野风长,市声远。寒碧照、劫尘无算。往日诸天,法雨花千瓣。色相真耶幻。
-
《秋日登雨花台》拼音版
兹台创何代,遗址对远川。雨花不复见,蔓草空翳然。今晨逐徒侣,偶尔凌其巅。一眄周四顾,梵宇相蝉联。黄金佛铸像,玉麈僧谈禅。侧闻身毒教,本自哀颠连。谁哉继虞愿,浩叹秋风前。
-
《下第登雨花台》拼音版
八月南台五度登,天风两袖一枝藤。穷途愧拟悲秋客,逆境来参结夏僧。山骨高于诗律瘦,江流阔与酒豪增。兴酣我欲乘风去,孤鹤飘飘力不胜。
-
《登雨花台》拼音版
天花何日雨,台下见长干。塞色卢龙古,江声白鹭寒。双林云更落,六代柳俱残。祇有谈经石,苍苍绕法坛。
-
《登雨花台》拼音版
雨花朝独上,寒望尽皇州。猎猎海风至,冥冥江雾流。楼台开秘苑,城郭枕高丘。今古浮云色,长歌寄此游。
-
《同刘子登雨花台》拼音版
登台秋色远,对酒暮云生。海气浮金阙,人烟接锦城。伫谈王霸迹,转见古今情。江水东流急,滔滔无尽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