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行

曹雪芹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桃花帘外东风软(1)桃花帘内晨妆懒(2)

帘外桃花绽开东风柔柔地吹拂,帘内的少女无心梳妆情绪慵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1)不远。

帘外的桃花和帘内的人儿,人与桃花相隔并不遥远。

东风有意揭帘(1),花欲(2)人帘不卷。

东风有意要揭起窗帘,桃花想要看看佳人帘子却不肯卷起。

桃花帘外开仍旧(1),帘中人比桃花(2)

桃花依旧在帘外盛开,帘里的人儿却比桃花还要清瘦。

(1)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2)风吹透。

花儿如果懂得怜爱佳人的话它也会忧愁,风儿把她们互相怜惜的心思透过帘子传递。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1)

东风穿过了斑竹作的帘子,桃花开满了庭院,庭前的明媚春光只是让人倍增伤感。

闲苔院落(1)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青苔长满了院子,门几虚掩,落日下一个人独自靠在栏杆边。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1)(2)傍桃花立。

凭栏的人儿在东风里暗暗哭泣,穿着红色的纱裙悄悄地站到桃花旁边。

桃花桃叶乱纷纷(1)花绽(2)新红叶凝碧(3)

桃花桃叶相互交杂乱纷纷的,花儿吐出了新红叶儿翠绿如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1)红模糊。

成千上万的桃树如同被裹在一层红色的烟雾里,如火似荼的桃花映红了楼台,照红了墙壁模糊一片。

天机(1)烧破鸳鸯锦(2)春酣(3)欲醒移珊枕(4)

织女的织机上烧破了鸳鸯锦被掉落在地,春梦正酣要移走了珊瑚枕才能醒来。

侍女金盆(1)进水来,香泉影蘸(2)胭脂(3)冷!

侍女用金盆送了水进来,面容的倒影蘸在清冷的泉水中。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1)

胭脂的颜色这么鲜艳有什么能和它相似呢?只有那桃花的颜色和人的眼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如果将人泪和桃花相比的话,泪水任它长流桃花仍然妩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1)

含泪去观赏桃花泪水容易干枯,眼泪干了春光已尽花儿也凋萎。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凋谢的桃花遮掩着面容憔悴的人,桃花飞去人也疲倦天色已黄昏。

一声杜宇(1)春归尽,寂寞(2)帘栊空月痕!

杜鹃一声啼叫春色已尽,只有那寂静的窗帘上空空地照着月痕。

小提示:曹雪芹《桃花行》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桃花行》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作的七言古诗,是《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所作,后多有仿写作品。这首诗以非常低沉的笔调,通过鲜艳明媚的桃花和孤独悲伤的人多方映衬、反复对比,塑造了一个孤独、忧愁、哀怨、伤感的少女形象。这首诗是作者对命薄如桃花的黛玉的夭亡,预作象征性的写照。作者用强烈的对比写法描述自己的痛苦,经过多次换韵,抒发的情感也随着文字的变换而逐渐推进、深化,是由一个花人相映过渡到花人交融,达到景为情设、情为景触的艺术效果,最后一气呵成达至以花自喻薄命的立意。

创作背景

曹雪芹将《桃花行》写于第七十回,出于林黛玉之手,以花喻人,诗情缠绵凄切。《桃花行》的创作正值“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此时,离《葬花吟》的写作已有时日,在“秋爽斋偶结海棠社”(三十七回)后,众姐妹只做了几回诗,又经历了大观园的种种变故,“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五十六回),无暇顾及诗社,“诗社散了一年,也没有人作兴”,恰逢黛玉作此《桃花行》一首,众人见“这首桃花诗又好”,建议“就把海棠社改做桃花社”。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贾府已不同往昔,距离“惑奸谗抄检大观园”(七十四回)的由盛而衰已经相去不远了。在时令上来说虽然是“万物逢春”,对黛玉所处的贾府来说却是夕阳晚景。机敏如黛玉,或许对贾府的这一切变化早有所洞察,又孤苦无依如黛玉,也只能以笔宣泄自己的情感,以花寄托自己的身世飘零,除此之外,在复杂而严酷的家庭斗争中,黛玉别无他法。

曹雪芹

曹雪芹

清代学者

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官至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雍正初年,曹家家道中落,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死后遗留《红楼梦》前八十回稿子。另有《废艺斋集稿》。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