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花溪记
〔明〕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浣花溪记》是明代文学家钟惺游览成都浣花溪杜工部祠后写的一篇游记。文章以简洁清秀的笔调写出了浣花溪所经的自然风景、名胜古迹,之后又大发感想,对诗人杜甫在穷愁中犹能择胜境而居的安详胸怀表示赞赏。此文融写景、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多用比喻,寓意深远,体现了作者抒写性灵、幽深孤峭的文风。
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冬天,杜甫由同谷(今甘肃成县)流亡到成都,借住在浣花溪边的草堂寺里。第二年春天,杜甫在寺旁修建草堂并居住了四年。浣花溪由此闻名。中进士后,授官行人司行人的钟惺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奉命使蜀,当年十月到达成都。作者在游览成都浣花溪杜工部祠后,于十月十七日写了这篇《浣花溪记》。
相关诗词
-
南浦·中秋泛舟浣花溪
...诗心,坐扁舟,天容绿遍秋半。烟树满城南,玻璃皱,消得酒痕风软。从来此地,少陵一一经行惯。草堂路转。奈寒碧千畦,浣花人远。春风小市青羊,记水叶晴丝,酒旗双燕。劫外奉诚园,重来梦,红剩海棠香畹。归鸦领月,过江人是新亭伴。水风闻碾。知别后溪光,何年重见。
-
浣纱溪·记得秋风瘦碧阴
记得秋风瘦碧阴。海棠花下共题襟。光阴一刻值千金。自制双弓怜样小,早装半臂怕寒侵。为谁常有惜花心。
-
浣纱溪·记得晨妆纷未搓
记得晨妆纷未搓。玻瓈窗下替研螺。鸳鸯不画画双蛾。流水年华曾爱惜,好花心事易蹉跎。瘦红姊妹断肠多。
-
浣纱溪·记得楼头月正圆
记得楼头月正圆。新诗共赋小游仙。无端旧梦已成烟。幽恨但随芳草长,柔情屡被落花牵。斜风细雨又今年。
-
次苏平仲编修北山记游韵二十四首·其十五
浣花溪上筑茅堂,好客过从只漫郎。白露飞来汀草碧,鳜鱼初上柳花香。放舟日日钓春雨,按剑时时惜夜光。好罢丝纶閒袖手,世间陆海事茫茫。
-
余于汪推官别墅睹壁间蜀道山水欲赋未能一夕忽梦如所见而有作觉记门字韵一联就枕上续之
满壁蚕丛墨未昏,牵情一夜役吟魂。舟掀波浪经巫峡,袖扑云烟度剑门。九折乍惊身出险,三声犹似耳闻猿。无端一事留遗恨,欠觅浣花溪上村。
-
元夕雨中见雁
野云片片接桥西,可惜年华负柳堤。江上雨来催书暝,沙中雁起觉城低。寒边无信传春翮,荒圃宜归理旧畦。浊酒一杯和泪洒,看镫犹记浣花溪。
-
生查子·短焰剔残花
短焰剔残花,夜久边声寂。倦舞却闻鸡,暗觉青绫湿。天水接冥蒙,一角西南白。欲渡浣花溪,远梦轻无力。
-
游武陵溪书桃花源记后
四围环绕天如瓮,红霞织锦花无缝。船从何处刺花间,世间哪有秦人洞。秦人避乱晋谈元,与楚好鬼相牵连。陶公假托出世想,毛女附会升天缘。兹来亦是桃花渡,桃花未开杏花暮。杏花也复可怜人,何必桃花问前度。渔弟渔兄不知数,满前指点安得误。峰回谷转水琮潺,到眼濛濛隔烟雾。倦游人自不寻源,琴弹归去来兮赋。三十五天悬道书,何人敢犯龙威怒。藉口重来津已迷,阮刘惆怅天台路。东风遮住洞中春,岁岁桃花笑煞人。
-
江城子·浣花溪上见卿卿
浣花溪上见卿卿,脸波明,黛眉轻。绿云高绾,金簇小蜻蜓。好是问他来得么?和笑道,莫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