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老子在本章里提出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句,自古及今是极为著名的哲学命题,往往被学者们徵引来用以说明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冯友兰在分析此句时这样说:「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的变革在人们思想中的反映。在中国哲学史中,从《周易》以降,即有辩证法的思想,但用一般的规律的形式把它表达出来,这还是老子的贡献。但是,老子还没有把客观辩证法作为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最一般的规律提出来。除此之外,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还有很多严重的缺点,对形而上学思想作了很大的让步。第一,老子虽然认识到宇宙间的事物都在运动变化之中,但是认为这些运动变化,基本上是循环的,不是上升和前进的过程。它所谓『周行』,就有循环的意义。第二,关于运动和静止,是哲学中重要问题,『动』与『静』也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范畴。老子承认事物经常在变化之中,但是他也说,『万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十六章)。万物的『根』是道,『归根曰静』。他认为『道』也有其『静』的一方面;而且专就这一句话说,『静』又是主要的。因此,他在实践中特别强调清静无为,认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二十六章),『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六十一章),实际上表示对事物变化运动的厌弃。第三,对立面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互相转化,不具备一定的条件,是不能转化的。祸可以转化为福,福也可以转化为祸,但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是如此,例如主观的努力或不努力等,都是条件。照老子所讲的,好像不必有主观的努力,祸自动也可以转化为福;虽然有主观的努力,福也必然转化为祸。这是不合事实的。老子的这种思想,也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意识的表现。他们失去了过去的一切,自以为是处在祸中,但又无力反抗,只希望它自动地会转化为福。老子认为对立面既然互相转化,因此就很难确定那一方面是正,那一方面是负。这样的『其无正』的思想,就对相对主义开了一个大门。后来庄子即由此落入相对主义。」(《中国哲学史新编》第272页)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冯友兰先生的批评十分中肯,指出了其中的要害问题,但我们的看法又与冯先生略有不同。我们感到,老子的辩证法已经具备了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的性质,相反的东西可以相成,同时,他又知道相反的东西可以互相转化,这种观察事物、认识的事物辩证方法,是老子哲学上的最大贡献。
相关诗词
-
《定道德经为六十四章漫书所得八首·其八》拼音版
...,以弱胜强。处下曷殃,损馀曷伤。受其不祥,为天下王。执契司方,为天古皇。毋为大匠斲,以劳血指握。道本无名璞,人心方寸觉。五千牛背言,一画庖牺学。
-
《道德经(第十三章)》拼音版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
-
《道德经(第十章)》拼音版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以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
《道德经(第六十章)》拼音版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
《道德经(第三十章)》拼音版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
《道德经(第十七章)》拼音版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
《道德经(第十九章)》拼音版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
《道德经(第五十章)》拼音版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
-
《道德经(第四十章)》拼音版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中庸·第二十八章》拼音版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做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