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心亭记
〔宋〕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醒心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曾巩所作的一篇散文。文章描写欧阳修等人登亭游山的乐趣,热情地赞扬了欧阳修忧国忧民以普天下之乐为乐,而不愿一己独乐的宽阔胸怀,也透露了作者对自然恬静的生活的向往。全文结构严谨巧妙,细针密缝,前后呼应。文章夹叙夹议,景中寓理,醇厚清新。
- 作品出处元丰类稿
- 文学体裁散文
- 创作年代北宋
创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八月十五日,曾巩随父北上,在赴京途中曾巩去滁州拜访了欧阳修,留连二十天。《醒心亭记》这篇记就是在滁州应欧阳修之请而作。
相关诗词
-
到醒心亭
万里江湖逐断萍,红尘不见北山亭。一思好景心魂醉,才挹馀芳眼目醒。寒暑忽移佳木绿,古今长见远峰青。烟芜路断无穷尽,空惜琅邪旧记铭。
-
醒心亭
亭以醒心名,心与亭何与。物各有感通,此理贵深喻。岘山峙丰碑,见者皆堕泪。推类尽其馀,庶表名亭义。我昨发莆阳,春光正明媚。肩舆撼顿间,思虑杂劳勚。行行复行行,至此若沾醉。振衣蹑斯亭,四顾足清致。芳树布繁阴,晴山荐空翠。时有幽禽来,且无俗驾至。物我方两忘,情景...
-
洗心亭记
...,而吉祥尤彰彰。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始余以不到为恨,今方弭所恨而充所望焉。既周览赞叹,于竹石间最奇处得新亭。彤焉如巧人画鳌背上物,即之四顾,远迩细大,杂然陈乎前,引人目去,求瞬不得。征其经始,曰僧义然。啸侣为工,即山求材。盘高...
-
游滁山二十咏·其十二·醒心亭
醉时乐事醒时心,异代空将耳目寻。惟有山泉供俯仰,幽芳作意劝登临。
-
醒心亭
窗前流水玉泠泠,窗下高人酒半醒。唤省邯郸枕中梦,如看王湛案头经。翛然自得天游趣,恍若那知地境灵。说似功名场上客,倦游时节一来听。
-
寄题徐虞卿醒心亭
...驰不知反。营营计毫末,一益昧百损。徐侯大雅士,探道自其本。策勋虚明地,外累不待遣。出能同光尘,归念寄萧散。著亭得胜处,竹茂水清浅。亭中视亭外,畏涂尘眯眼。翛然得此心,万化无馀蕴。老我尚问津,人与室俱远。向来卜邻计,欲舞叹袖短。会当寻此盟,蔬饭同茗...
-
题醒心亭
红尘万里困征鞍,喜向幽亭一倚栏。日夜水声趋涧曲,西南山色上云端。窗横古木秋阴老,槛逼苍崖雨气寒。搜尽肺肠吟不竟,欲君亲置画图看。
-
山园四咏·其四·醒心亭
昔人醒心处,唯恐玉山颓。我今醒心亭,正与醉为媒。醒心非醒酒,所醒遗形骸。如病得大丹,如梦忽惊回。如闇秉巨烛,如蛰发春雷。有时酩酊中,蘧蘧自形开。下视名利场,昏晓走尘埃。醒处元不醒,醉时良可哀。嗟哉我何人,颠倒有至怀。不求醉中醒,却醉醒中杯。
-
登醒心亭
夕阳人渡小桥东,隐隐云屏入尽中。醉里同游谁独醒,半轮明月挂前峰。
-
醒心亭
主人谁与解春酲,百斛香醪一小亭。兀兀泠泠俱可乐,醒来还醉醉还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