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树记

欧阳修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园之守启日:“园有樗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不足养,是宜伐。”

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广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

修曰:“噫!今杏方春且华,将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邪?”

因勿伐。

既而悟且叹曰:“吁!庄周之说曰:樗、栎以不材终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夭。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遭其时之可否邪?”

他日客有过修者,仆夫曳薪过堂下,因指而语客以所疑。客曰:“是何怪邪?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以无用而贼有用,乌能免哉!彼杏之有华实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矣。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盖有利之者在死,势不得以生也,与乎杏实异矣。今樗之臃肿不材,而以壮大害物,其见伐,诚宜尔,与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说又异矣。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

客既去,修然其言而记之。

作品简介

《伐树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展示了作者乐观上进、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也表现了作者卓越的见识和深厚的学养,以及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全文用问答形式,层层递进,条疏理通,反映作者认识的逐渐深化的过程,使文章有了鲜明的形象性和生动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伐树记》这篇文章作于仁宗天圣九年(1031),当时作者在西京留守推官任上,居洛阳。他就衙门周围的环境美化与两位园丁的对话,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 赏析

欧阳修深受庄子的影响,他的许多文章都有融《庄子》于其中的痕迹,但他却能不囿于庄子思想的束缚。这篇寓言性的哲理文章,便是通过园丁要求伐树一事,引出庄子之“材与不材”的观点和回答,对庄子“材者死,不材者生”的看法提出了疑问,驳正了庄子以“无用”来保全自身的虚无逃世、消极出世的人生态度,反映了作者初入仕途,准备积极参与社会,有所作为的思想。

作者认为,凡物...

展开全部
欧阳修

欧阳修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 又号六一居士。吉水(今属江西)人。幼贫而好学。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因议新法与王安石不合,退居颍州知州。卒谥文忠。提倡古文,奖掖后进,为北宋古文运动领袖。散文富阴柔之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学韩愈、李白,古体高秀,近体妍雅。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等。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