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秋蝉》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诗人与友人唱和之作《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的第三首诗。这首诗借物喻人,极言秋蝉之高洁脱俗的同时,表明自己既非求利、也非自怜的情操,突显坚守道义、不惧危难的品质,也暗流讽世之意。此诗词句甚工,笔触细腻,然艺术手法较为单一。
- 作品别称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蝉
- 作品出处全唐诗
-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 创作年代唐代
创作背景
《秋蝉》这首诗大致作于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当时诗人刚返回家乡兖州,适应了闲居的状态,故这一时期的作品也大多轻快积极。骆宾王返回兖州,在忙乱完家事和应酬之后,决定利用闲暇,尽情邀游,以满足自己因仕途羁旅而长期受到压制的乐山好水、诗酒啸聚的心愿。因而经常和当地诗友一起漫游,还多次外出和散布各地的诗友聚会,两年时间里,足迹几乎遍及鲁地。毛司马是骆宾王早年游学时结交的好友,是年酷暑消退,秋风初起,骆宾王就来到淄州和他相聚。这首诗即是与毛司马唱和分咏秋风、秋云、秋蝉、秋露、秋月、秋水、秋萤、秋菊和秋雁的组诗《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中的第三首诗。
相关诗词
-
《浪淘沙·题寒蝉秋菊图》拼音版
又近菊花时。抱叶蝉嘶。秋声秋色两相宜。绘出区区齐女怨,来伴东篱。音远最高枝。不借凉飔。清风彭泽可能追。若有人号呼欲出,无限秋思。
-
《悲秋十八咏·其十·秋蝉》拼音版
门巷萧疏秋色阑,哀蝉柳外几声残。跳枝择翳惊还咽,饮露含风瘦更寒。青镜暗调秦女鬓,素丝新入汉臣冠。弦中杀气催摇落,夜抚瑶琴不忍弹。
-
《临江仙·高树嘶蝉秋已半》拼音版
高树嘶蝉秋已半。昼长人静香清。栏花难记旧时名。蕉心分绿影,桐叶送秋声。独坐焚香空悄悄,远山一带初晴。晚凉池馆乱蛙鸣。望中垂柳断,水上暮云生。
-
《蝉》拼音版
先秋蝉一悲,长是客行时。曾感去年者,又鸣何处枝。细听残韵在,回望旧声迟。断续谁家树,凉风送别离。
-
《赋得弱柳鸣秋蝉》拼音版
散影玉阶柳,含翠隐鸣蝉。微形藏叶里,乱响出风前。
-
《秋蝉》拼音版
梧桐一两叶,犹有暮蝉栖。未忍辞风露,清泠只此溪。声将泉水咽,影向月明低。一片碧空外,行云更不西。
-
《秋蝉声》拼音版
萧条旅舍客心惊,断续僧房静又清。借问蝉声何所为,人家古寺两般声。
-
《晚山蝉》拼音版
山蝉秋晚妨人语,客子惊心马亦嘶。能阅几时新碧树,不知何日寂金闺。若逢海月明千里,莫忘何郎寄一题。
-
《秋晚闻蝉》拼音版
向晚蝉声沸,临秋却有情。流音金籁急,照影夕阳横。兴永方抽管,听馀似奏笙。独怜争嘒嘒,也解惜朱明。
-
《秋蝉》拼音版
日落秋蝉噪柳津,为伤风露咽声频。送晴送雨江亭外,偏感舟行晚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