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臣论
〔唐〕
或问谏议大夫(1)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行古人之道,居于晋(2)之鄙(3),晋(2)之鄙(3)人,薰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大臣(4)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1)。人皆以为华,阳子(5)不色喜。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
有人在我这里问谏议大夫阳城:“他可以算是有道之士吗?他学问渊博见识广博,不用求教于人。按古人的道理行事,居住在晋地的偏远之处。晋地的百姓受到他德行的熏陶因此有几千人善良。有大臣听说了便举荐他,天子任命他为谏议大夫。人们都认为很光彩,阳子并没有喜色。待在这个位置上五年了,看他的德行如同还是在野一样。他岂是因富贵而偏移心志的人啊!”
愈应之曰:“是《易》所谓“恒其德贞”,而“夫子凶”者也。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在《易·蛊》之上九(2)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蹇》之六二则曰:“王臣蹇蹇,匪躬(7)之故(3)。”夫不以所居之时不一,而所蹈(4)之德不同也?若《蛊》之上九(2),居无用之地,而致“匪躬(7)”之节;蹇之六二,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冒进之患生,旷(5)官之刺兴,志不可则,而尤不终无也。今阳子(1)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9),忽焉不加喜戚(10)于其心。问其官,则曰谏议也;问其禄,则曰下大夫(6)之秩也;问其政,则曰我不知也。有道之土,固如是乎哉?且吾闻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今阳子(1)以为得其言,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与不得其言而不去,无一可者也。阳子(1)将为禄仕(11)乎?古之人有云: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谓禄仕(11)者也。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抱关击柝(12)者可也。盖孔子尝为委吏(13)矣,尝为乘田(14)矣,亦不敢旷(5)其职,必曰“会计当而已矣”,必曰“牛羊遂而已矣”。若阳子(1)之秩禄,不为卑且贫,章章明(15)矣,而如此,其可乎哉?
韩愈我回答他道:“这就是《易经》的柔顺的恒卦所说的长久不变它的德操对男人是坏事啊。怎么能算得上是有道之士哦?在《易经·蛊》的上九卦中说:‘不侍奉王侯,使自己的情操高尚’。《蹇》的六二卦就说:‘国家的臣子处境艰险,不是因为自己的原因,是为了国家和君主啊。’这也是因为在不同的时段境况,而所遵循的道德标准不同。象《蛊》的上九卦,处在无所作为的境地,却要致力于并非自己力所能及的高尚事业;象《蹇》的六二卦,处在国家臣子的位子,却将不理国事作为高尚的心志,那么冒进的祸患就会产生,对为官不作为的现象的讽刺就会很多。这样的样板可不能作为标准,而且其过错的遗害终久难以消除的。如今阳先生在职不算不久了,了解天下的得失不可能不熟悉了,天子待他不可谓不是厚爱有加了,而他却未曾有一句涉及朝政的话,看待朝政的得失,就好像越国的人看待秦国人的胖瘦,轻飘飘在他的心里没有一点喜忧的感受。问他的官职,就说是谏议大夫;问他的俸禄,就说:‘下大夫级别的薪俸’;问他的职责,就说:‘我不知道啊’。有道之士,原本是这样的吗?而且我还听说:有官职的人,不称其职就离开;有进言责任的人,进言而无作用就离开。今天的阳先生认为他自己进言了吗?该进言而不言语,与不用他的进言而不离开,没有一样是值得肯定的。阳先生是为了俸禄而出仕吧?古人有话说:‘为官不是因为贫穷,而有的时候又是因为贫穷’,说的就是为了俸禄的官员。这种官员应当辞去尊贵的官职而呆在卑下的地位,离开富有处身贫穷,象那些守关打更的人一样就行了。孔子曾经做粮仓主管,曾经做六畜主管,都不敢耽误他的职守,必定说:‘统计停当了才算完啊’,必定说:‘牛羊生长好了才行啊’。象阳先生的俸禄,不是卑下和贫穷,这是非常明显的,却如此作为,他这样可以吗?”
或曰:否,非若此也。夫阳子(1)恶讪(2)上者,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书》曰:“尔有嘉谟(3)嘉猷(4),则入告尔后于内,尔乃顺之于外,曰:‘斯谟斯猷,惟我后之德。’”夫阳子(1)之用心,亦若此者。
有的人说:“不,不是这样的。阳先生不讽谏皇帝的原因,是作为臣子不做揭示他的君主的过错来得到名望的行为,所以虽然有谏有议论,让人不得而知啊。《书经》说:‘你有好谋划好的策略,就进到里面告诉你的君主,你在外面夸奖君主,说:‘这么好的谋划这么好的策略,只有我的君主的德行才想得出来。’阳先生的用心,也和这是一样的。”
愈应之曰:若阳子(2)之用心如此,滋所谓惑者矣。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1)宰相者之事,非阳子(2)之所宜行也。夫阳子(2)本以布衣隐于蓬蒿(3)之下,主上嘉其行谊(4),擢(5)在此位,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6)之臣,天子有不僭赏(7)、从谏如流(8)之美。庶岩穴之士(9),闻而慕之,束带结发(10),愿进于阙下(11),而伸其辞说,致吾君于尧舜,熙鸿号(12)于无穷也。若《书》所谓,则大臣(1)宰相之事,非阳子(2)之所宜行也。且阳子(2)之心,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是启之也。
韩愈我回应道:“如果阳先生的用心是这样,更让我迷惑的了。进去讽谏君主,出来不让人知道的臣子,是大臣宰相的事情,不是阳先生适合做的事。阳先生本来以百姓的身份隐居在蒿草棚之下,皇上奖赏他的行为适宜,提拔他到这个职位。官职以谏作为名称,完全应该有行动来尽他的职守,让全国各地和后代知道朝廷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直言的臣子,天子有不误赏、顺遂地听从讽谏的美德。那些山林隐居的人士,听了便羡慕他,绑好衣带扎起头发打扮整齐,愿意来到朝廷申述他们的见解,致使我们的皇帝成为尧舜一样的贤帝,英明名声流芳万古。如同《书经》所说的,那么大臣宰相的事,不是阳先生所适合去做的。而阳先生的用心是要让君主讨厌听到自己的过错吧?是促使这种现象的发生啊。”
或曰:阳子(1)之不求闻而人闻之,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而不变,何子过之深也?
有的人说:“阳先生的不求闻名而人们宣扬他,不求被任用而君主任用他,是不得已而起来的。他坚守他的原则不变,为什么您责备他这么严厉呢?”
愈曰: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2)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乂,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3),而必以兼济天下也。孜孜矻矻(4),死而后已。故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5),而墨突不得黔(6)。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7)而悲人穷也。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岂使自有馀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耳目之于身也,耳司闻而目司见,听其是非,视其险易,然后身得安焉。圣贤者,时人之耳目也;时人者,圣贤之身也。且阳子(1)之不贤,则将役于贤以奉其上矣,若果贤,则固畏天命(7)而闵(2)人穷也,恶得以自暇逸乎哉?
韩愈我说:“自古圣人贤士都没有有求于闻名、被任用。为当时的不平而忧患、为民众不得治理而忧患,按照他们的原则,是不敢独善其身,而一定要普救天下啊;勤劳不懈,到死才算结束。所以禹过家门不入,孔子来不及把座席坐暖又继续赶路游说列国,而墨子家烟囱都熏不黑长年累月奔波在外。这两为圣人一位贤士,岂会不知道自己的安逸是享乐吗?实在是敬畏上天寄托的责任同情百姓的困苦啊。上天授予某人贤能的才能,难道是使他自己优于旁人就完了吗?其实是要用他们补救这个世上的不足之处啊。耳目在身上的作用,耳朵是用来听而眼睛是用来看,听清楚那些是非,看清楚那些险和易,然后身体才得安宁啊。圣贤的人,就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的耳目啊;那个时代的人们,就是圣贤的身体啊。而阳先生如果不贤能,就要受贤能的人役使来效力他的上级啊。如果他真的贤能,就本该敬畏天命而为人们的困苦忧愁,怎能好整以暇地自得安逸呢?”
或曰:吾闻君子不欲加诸人,而恶讦(1)以为直者。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好尽言以招人过,国武子之所以见杀于齐也,吾子其亦闻乎?
有的人说:“我听说君子不喜欢强加于人,而且不揭发别人的阴私指责别人的过失来表现自己的直率。象先生这样的言论,直率是够直率的,不是损伤自己的德行而且浪费唇舌吗?喜欢和盘托出揭示别人的过错,国武子之所以在齐国被杀,先生也听说了吧?”
愈曰: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非以为直而加人也。且国武子不能得善人,而好尽言于乱国,是以见杀。《传》曰:“惟善人能受尽言。”谓其闻而能改之也。子告我曰:阳子(1)可以为有道之士也,今虽不能及已,阳子(1)将不得为善人乎哉?
韩愈我说:“君子处在他的职位上,就想的是为他的职责而死;没有得到职位,就要想着说好他的言论来阐明他的道理。我是要阐明道理,不是来表现自己的直率而强加于人。而且国武子不能亲近获得善人的理解,只是喜欢在内乱的国家说出所有的言论,所以被杀。古书上说:‘只有善良的人能够接受所有的言论。’是说他们听了能够改正缺点。您告诉我说:‘阳先生可以算得上是有道之士。’现在虽然不能达到自己所认为的高度,阳先生难道不是一个善人吗?”
小提示:韩愈《争臣论》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争臣论》作者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作品又名《诤臣论》。该文采取问答形式,在形成辩论过程中,逐步推出作者的观点。《争臣论》是一篇从当时的政治出发、有的放矢的重要论文,其中,评论的人是真人,事也是真事。韩愈本人直言不讳地发表了意见,表现了敢于面对现实、并且评论当时对于“所有者缺位”所形成的民风不振、朝政不清、税收下降、官员腐败等政治现状的进行政治建议。
创作背景
《争臣论》针对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不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身为谏官却不问政事得失的不良表现,用问答的形式,对阳城的为人和行事进行直截了当的批评,指出为官者应当认真对待自己的官职,忠于职守,不能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由于文章有的放矢,确实也使阳城改变了自己的作风,此乃后话。
相关诗词
-
和谢公定征南谣
...痛言语切,为民一洗横尸血。摧锋陷坚赏万户,堑山堙谷穷三穴。南平旧时颇臣顺,欲献封疆请旄节。庙谟犹计病中原,岂知一朝更屠灭。天道从来不争胜,功臣好为可喜说。交州鸡肋安足贪,汉开九郡劳臣监。吕嘉不肯佩银印,徵侧持戈敌百男。君不见往年濒海未郡县,赵佗闭关...
-
桑维翰论
...之险,恃士马之强,而知李从珂之浅輭,无难摧砬,其计定矣。而维翰急请屈节以事契丹。敬瑭智劣胆虚,遽以其策,称臣割地,授予夺之权于夷狄,知远争之而不胜。于是而生民之肝脑,五曾三王之衣冠礼乐,驱以入于狂流。契丹弱,而女直乘之;女直弱,而蒙古乘之;贻祸...
-
上太保梦山杨公八帙生辰五十韵
...时事,萧疏绝世缘。风尘何逼侧,道路日喧阗。鲸海方传箭,龙沙有控弦。楼船南动越,烽火北通燕。料敌争前箸,和戎丧左旃。争臣翻避地,游客正谈天。可惜朝廷体,休论将相权。人今思拯溺,公岂念扶颠。潞国威名重,汾阳寿祉全。后车应命载,前席伫登延。夙忝龙门役,曾...
-
二哀诗·王湘岑参戎
...争轩渠,得句互磨砻。往往拍案起,绝叫惊仆从。君胸罗五洲,强弱分郑宋。谭兵鄙马武,著论先江统。东邻氛正恶,庙堂事倥偬。我适登君堂,独居心有恫。太息事至此,国是尚昏霿。一战将不国,祸变由斯种。我闻疑信参,君言果亿中。岂料庚子夏,畿辅暴徒閧。咄咄密勿臣,...
-
与程右史论诗道
...。虽各骋逸思,犹如观尊彝。但有奇古意,了非斧凿姿。伤心玉台后,巧丽争纷披。雕锼以为工,叫噪以为奇。诗乃一技尔,那复古道为。有唐李与杜,切切哀其衰。稍欲复古作,便觉骚些遗。后人好异论,咸酸各行私。白以诡见斥,甫以朴见嗤。那知托奥妙,中有真趣怡。昧...
-
送张匠临以秘阁知赣州
...。大河滔滔恣群饮,逡巡独惜障泥锦。晓庭戒仗喑无声,掣缨振鬣时时鸣。京师邸吏自相语,张公立朝我良苦。不知书疏何所言,每一论奏人争传。好名之人能逊国,而于豆羹见词色。反覆耐看不可瑕,此事无素能然邪。我从同朝一千日,见公造次皆是物。寄声为贺赣州民,朝...
-
过秦论(高中课文)
...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
-
刘尧臣重葺明伦堂扶病草数韵旌之并以儆夫见义不为徒捐赀以饰梵宇琳宫妖祠淫祀者
...贱贫不足动观听,省躬敢复嫌迟迟。嗟哉圣道等天地,胡乃自外生成为。急解簪珥典衣帽,鸠工命匠同修治。苟完足取待风雨,不向垣坞论崇卑。于今歘忽三十载,丹青剥落涂离披。殿廊门庑固无恙,堂斋危堕将倾欹。横经问道无处所,注漏何自容皋比。宫墙过者日千万,宁...
-
野庄公与孚论汉唐以来宰相有王佐气象得四人焉命孚为诗并呈商左山参政谢敬斋尚书·其三·裴中立
唐自天宝藩臣强,关东割地尊犬狼。宪皇赫怒思贤佐,十载始得绯衣郎。六龙夹日升黄道,魑魅谁敢争天光。惟有蔡州煽逆焰,假钺一指孤臣亡。瘦骨昂昂五尺长,四夷闻名惊欲僵。垂绅搢笏坐台席,隐然一身佩巨唐。唐家太常纪勋烈,后有西平前汾阳。谁如公探皇王秘,笑睨...
-
为吴敬臣题刘凋所画手卷
...养士,佽飞材官供扈驾。夜行不避灞陵呵,熟视肯俯淮阴胯。威宣弧矢成中兴,谏猎赋未长杨罢。后来风力靡角弓,穆满瑶姬幻脂夜。台臣久失郅都鹰,首鼠东朝足悲咤。阿谀不惜捐珠崖,城社凭陵师不祃。馀皇水犀隳前功,博侈游观到台榭。大盈库随鳌足倾,玉石俱炎荃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