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黄河》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以黄河无法澄清作比喻,暗示当时的科举考试的虚伪性。颔联借曲折蜿蜒和浑浊不清的特征,表现对权贵利用科举营私的指责。颈联用典,进一步讽刺世家望族对爵位和升黜的把持。尾联以调侃的语气,表露作者对科举和官场的失望。这首诗对晚唐混乱黑暗的现实作了痛快淋漓的揭露和鞭笞,在此类诗作中很具有代表性,寓言写物,巧妙贴切,新警深刻,构思独特。
- 作品出处全唐诗
-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 创作年代晚唐
创作背景
唐代科举考试到了晚唐时期,日益腐败。考试仅仅成形式,科场舞弊成风,出身寒门和正直的士子,即使才学再好,也难中举。罗隐本名罗横,从二十八岁起,就考进士,一直考了十次以上,考到五十五岁,始终不能被录取。罗隐在年轻时诗名就传遍各地,但他常在诗中讥刺腐败的朝政,得罪了大官,这是考试落第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罗隐又不屑于使用投靠巴结当权人物的手法,所以屡试屡败。他绝望了,气愤之下,改名为罗隐,回到家乡杭州,再也不到长安考试。诗人因为有了这段痛苦经历,对唐朝的科举制度深恶痛绝,看透了科举的本质,于是写下《黄河》一诗。
相关诗词
-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五》拼音版
东入黄河水,茫茫汎纡直。北望太行山,峨峨半天色。山河相映带,深浅未可测。自昔有贤才,相逢不相识。
-
《渡黄河》拼音版
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人间更有风涛险,翻说黄河是畏途。
-
《黄河》拼音版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
-
《黄河夜泊》拼音版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
-
《渡黄河》拼音版
地势豁中州,黄河掌上流。岸低沙易涸,天远树全浮。梁宋回头失,徐淮极目收。身轻往来便,自叹不如鸥。
-
《渡黄河》拼音版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
-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拼音版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
《渡黄河》拼音版
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倚剑嗟身事,张帆快旅情。茫茫不知处,空外棹歌声。
-
《河阴夜泊忆微之》拼音版
忆君我正泊行舟,望我君应上郡楼。万里月明同此夜,黄河东面海西头。
-
《壶中天·夜渡古黄河与沈尧道曾子敬同赋》拼音版
扬舲万里,笑当年底事,中分南北。须信平生无梦到,却向而今游历。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野人惊问,泛槎何处狂客!迎面落叶萧萧,水流沙共远,都无行迹。衰草凄迷秋更绿,唯有闲鸥独立。浪挟天浮,山邀云去,银浦横空碧。扣舷歌断,海蟾飞上孤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