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苦寒
〔唐〕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1)。
元和八年的十二月,接连五天大雪纷纷。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竹子柏树都被冻死,何况那缺衣的农民!
回观(1)村闾(2)间,十室八九贫。
遍观村里所有人家,十有八九户小家贫。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寒风吹来好似利剑,衣衫单薄不能遮身。
唯烧蒿棘(1)火,愁坐夜待晨。
只有点燃蒿草取暖,终夜愁坐盼望清晨。
乃知大寒岁,农者(1)尤苦辛(2)。
我才知道大寒年岁,农人更加痛苦酸辛。
顾(1)我当(2)此日(3),草堂(4)深(5)掩门(6)。
反思自己在此时刻,紧紧关上草堂屋门。
褐裘(1)覆絁被(2),坐卧有余温。
穿着皮袍盖着棉被,不论坐卧都有余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1)。
庆幸免遭饥寒之苦,且又不必躬耕力勤。
念彼深(1)可愧,自问是何人(2)。
想起他们我很惭愧,叩问自己算是何人?
小提示:白居易《村居苦寒》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朗读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村居苦寒》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写酷寒季节农民生活的艰辛,与自己的温饱相对照,深感不安和自愧,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深同情,也反映了自己作为一个基层官吏享受俸禄的惭愧不安之情。全诗语言通俗,叙写流畅,不事藻绘,纯用白描,诗境平易,情真意实。
- 作品出处全唐诗
-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 创作年代813年
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六年(811)至八年,白居易因母亲逝世,离开官场,回家居丧,退居于下邽渭村(今陕西渭南县境)老家。退居期间,他身体多病,生活困窘,曾得到元稹等友人的大力接济。《村居苦寒》这首诗,就作于这一期间的元和八年(813)十二月。
唐代中后期,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吐蕃入侵,唐王朝中央政府控制的地域大为减少。但它却供养了大量军队,再加上官吏、地主、商人、僧侣、道士等等,不耕而食的人甚至占到人口的一半以上。农民负担之重,生活之苦,可想而知。白居易对此深有体验。他在这首诗中所写的“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同他在另一首诗中所写的“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辛苦”(《夏旱诗》)一样,当系他亲眼目睹的现实生活的实录。
相关诗词
-
后苦寒行二首·其二
晚来江门失大木,猛风中夜吹白屋。天兵斩断青海戎,杀气南行动地轴,不尔苦寒何太酷。巴东之峡生凌澌,彼苍回轩人得知。
-
后苦寒行二首·其一
南纪巫庐瘴不绝,太古以来无尺雪。蛮夷长老怨苦寒,昆仑天关冻应折。玄猿口噤不能啸,白鹄翅垂眼流血。安得春泥补地裂。
-
前苦寒行二首·其一
汉时长安雪一丈,牛马毛寒缩如猬。楚江巫峡冰入怀,虎豹哀号又堪记。秦城老翁荆扬客,惯习炎蒸岁絺绤。玄冥祝融气或交,手持白羽未敢释。
-
前苦寒行二首·其二
去年白帝雪在山,今年白帝雪在地。冻埋蛟龙南浦缩,寒刮肌肤北风利。楚人四时皆麻衣,楚天万里无晶辉。三足之乌足恐断,羲和送将何所归。
-
苦寒行
冰峰撑空寒矗矗,云凝水冻埋海陆。杀物之性,伤人之欲,既不能断绝蒺藜荆棘之根株,又不能展凤凰麒麟之拳跼。如此则何如为和煦,为膏雨, 自然天下之荣枯,融融于万户。
-
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
扁舟乘兴客,不惮苦寒行。
-
虢州涧东村居作
东南骑马出郊坰,回首寒烟隔郡城。
-
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
十亩山田近石涵,村居风俗旧曾谙。
-
闲居书事
竹门茅屋带村居,数亩生涯自有馀。鬓白祗应秋鍊句,眼昏多为夜抄书。雁惊风浦渔灯动,猿叫霜林橡实疏。待得功成即西去,时清不问命何如。
-
闲居酬张起居见赠
在林非避世,守拙自离群。弱羽谢风水,穷愁依典坟。良知不遐弃,新咏独相闻。能使幽兴苦,坐忘清景曛。前山带乔木,暮鸟联归云。向夕野人思,难忘骑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