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堤上行三首》是唐代刘禹锡的组诗作品。《堤上行三首》选取了日暮争渡、月夜对歌、酒家迎客这三个场面,描绘了江中商船来往不绝、江边居民安居乐业的兴旺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这一派兴旺景象的赞美之情。
第三首:酒家迎客,长堤缭绕,江水徘徊,堤上酒家,依次排开。余晖脉脉,杏帘飘飘,估客大船,落帆而来。这首诗绝弃雕饰,纯用白描,把码头的勃勃生机和船只的频繁来往,描绘得真实、生动、自然。
创作背景
《堤上行三首》大约写于刘禹锡任夔州刺史到和州刺史时,即公元822年(长庆二年)到公元824年(长庆四年)。唐代的大堤是商旅荟萃之地,所以多声伎歌酒之娱、南来北往之人,是十分繁华热闹的地方。每到一地,学习当地的民歌,融入自己的诗歌创作,或者描写当地的风土人情,是刘禹锡的一大优势。这一类的诗歌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占据很大的比例。这首诗描写了傍晚时分,大堤上常见的景象,选取极为普通的镜头,描写世俗生活的场景,语言质朴天然,不假修饰,而富有人情味,读来令人感到强烈的生活气息。所描写的事物如酒旗、樯橹、行人、桨声等,都是常见的生活物象。人们的活动也似乎是未加修饰的大堤生活中一个画面。但是诗人就是能够把这样普通的事物谱写成诗歌。这种取自生活、提炼生活的作诗态度使得刘禹锡诗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风貌。
相关诗词
-
堤上行三首·其一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
堤上行三首·其二
大堤风物类襄阳,上巳年年兢女郎。自是吴王歌舞地,至今犹学浣纱妆。
-
堤上行三首·其二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
堤上行三首·其一
万井楼台落镜中,环堤处处小桥通。吴娃惯荡莲舟戏,水浅沙明不畏风。
-
西湖竹枝词·堤上行三首·其二
四月南风海岸深,青旗高高柳阴阴。三江潮发来如马,五两风摇密似林。
-
西湖竹枝词·堤上行三首·其三
高丽女儿珠腕绳,玉环穿耳坐船棚。丝为帆繂朝朝飏,铜作琵琶啧啧鸣。
-
西湖竹枝词·堤上行三首·其一
碧水楼楼三月春,蛮儿个个唱歌新。通海坊中人作市,灵慈宫里乐迎神。
-
堤上行三首·其三
月明谁唱竹枝歌,声绕江风起白波。古渡春来潮正急,停舟估客意如何。
-
冬行三首·其三
...。污泥龙王宫,恐获不敬罪。不敢踏汴堤,汴堤连秦宫。踏尽天子土,馈餫无由通。此言虽太阔,且是臣心肠。野风结阴兵,千里鸣刀枪。海月护羁魄,到晓点孤光。上不事天子,下不识侯王。夜半睡独觉,爽气盈心堂。颜子甚年少,孔圣同行藏。我年过颜子,敢道不自强。船人虽...
-
奉和牧翁陌上花三首·其三
陌上花开花信稀,楝花风暖飏罗衣。残花和梦垂垂谢,弱柳如人缓缓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