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养狙

刘基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楚有养(1)以为生者,楚人谓之(1)公。旦日,必部分(2)(1)于庭,使老(1)率以之山中,(3)草木之实,赋什一(4)以自奉。(5)不给,则加鞭(6)焉。众(1)畏苦之(7),弗敢违也。

楚国有个以养猕猴为生的人,楚国人叫他“狙公”。每天早上,他一定在庭院中分派猕猴工作,让老猴率领(其它猴)到山里去,摘取植物的果实,取十分之一的果实来供养自己。如果猕猴不给狙公,狙公就生气地鞭打它们。猴子们都害怕,却不敢违背。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1)(2)?”

有一天,有只小猴问众猴说:“山上的果子,是狙公的吗?”

曰:“否也,天生也。”

众猴说:“不对,(果实)是天生的。”

曰:“非公不得而取与?”

又问:“没有狙公的同意(我们)就不能去采吗?”

曰:“否也,皆得而取也。”

众猴说:“不对,谁都能去采。”

曰:“然则(1)吾何(2)于彼而为之役(3)乎?”

又问:“(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听从他并要被他差使呢?”

言未(1),众狙皆(2)

话还没有说完,猴子们全醒悟了。

其夕(1)相与俟(2)狙公之寝,破栅毁(3),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4)而死。

那天晚上,众猴一起等到狙公睡着的时候,打破栅栏毁坏仓房,拿走他(狙公)存放的粮食,舍弃狙公,不再回来。狙公最后因为饥饿而死。

郁离子(1)曰:“世有以术(2)使民而无道揆(3)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郁离子(即刘基隐退青田山时自取的笔名)说:“世上那种凭借权术奴役人民却没有法度的人,不就像狙公吗?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觉醒,才能让他得逞,一旦有人开启民智,那他的权术就穷尽了。”

小提示:刘基《楚人养狙》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作品简介

《楚人养狙》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刘基创作的一篇寓言。这篇寓言讲述养猴子的人残酷剥削猴子,猴子觉醒后群起反抗的故事,揭示了靠权术奴役百姓而不讲法度的人迟早要遭到反抗并必然灭亡的道理。全文语言简练古朴,与主题相映生辉,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楚人养狙》当作于元末农民起义运动风起云涌之际,当时刘基已经预见元朝政权必然走向灭亡,于是创作了这篇寓言。这篇寓言是对庄子寓言《狙公赋芋》的化用和发展。《庄子·齐物论》云:“狙公赋芋,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大意是宋国有个很喜欢猴子的人,家中养了一大群猴子,人们叫他为狙公。狙公发现家中的粮食快被吃完了,便准备减少供给猴了的口粮,但又害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的栗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吃了吗?猴子们听了,都站了起来,异常恼怒,过一会儿,狙公改口说:“给你们的栗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足够吃了吧。“猴子们听了,十分高兴。庄子讲这个故事是想说明事物本身是没有分别的,之所以喜怒是因为自身的原因而非外物。在庄子这则寓言里,众狙的愚味喻指百姓的愚味,国人没有“人”的意识,至多不过是统治者手里的玩物与工具。刘基取材于庄子之寓言,却反其意而用之,创作了这篇新的寓言。

刘基

刘基

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时人称“刘青田”,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称“刘诚意”。正德九年(1514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故又称刘文成、文成公。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如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存诗二十余首。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