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斋记

刘基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蘗、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荼亦苦于常荼。其洩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

故孟子曰:‘天之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作品简介

《苦斋记》本文出自《诚意伯文集》,是明代文学家刘基为朋友章溢的书斋所作的记。作者围绕一个“苦”字,横说竖说,发人深省。文章说明了苦乐相倚伏的道理,苦中自有其乐,具有辨证的观点。文章末尾写到:“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更深一层说明了命名“苦斋”的深意。文短意丰,见解独特。

创作背景

元朝末年,刘基和宋濂、章溢、叶琛结庐匡山,世称“浙西四贤”,他们在此著书立说,关注民生。刘基在匡山驻留较长时间,赋有大量诗文,《苦斋记》就是在匡山时章溢请刘基写的书斋记。

  • 赏析

《苦斋记》是一篇描述山川景物人事的杂记文。此文中作者以深沉的笔调、古朴的艺术风格描写了章溢隐居之室的结构、地理位置、人物活动环境及其言行,并运用多种文学手段淋滴尽致地表现章溢“以苦为乐,乐于吃苦”的情操志趣。

文章标题的词头是一个“苦”字。第一自然段,开笔紧扣“苦”字,交代了“苦”的主人,点明了“苦寄”的简,继而详写了苦斋的恶劣环境。第二自然段,紧接...

展开全部
刘基

刘基

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时人称“刘青田”,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称“刘诚意”。正德九年(1514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故又称刘文成、文成公。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如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存诗二十余首。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