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明月何皎皎》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此诗通过皎皎明月抒发主人公的愁思。其主题有两种解读:一说塑造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一说刻画了一个独守空闺、愁思难寐、徘徊辗转的闺中女子形象。全诗充分运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主人公丰富复杂的情感是通过人物的自我意识活动以及由意识而诱发的行动来表现的,具有文学的形象性,而且更把人物的心理和感情揉合在一起,富有抒情诗的特质。
- 作品别称古诗十九首·其十九
- 作品出处昭明文选
-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 创作年代汉代
创作背景
这是反映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时代和作者有多种说法。宇文所安认为中国早期诗歌是一个复制系统,找不到“古诗”早于建安时期的确凿证据。木斋提出《古诗十九首》及建安诗歌的重要组成大部分诗作是曹植之作。李善注《昭明文选·杂诗上》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认为作于东汉时期,这也是二十世纪以来的主流观点。今人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在汉末那个时代,文人往往为营求功名而旅食京师,却又仕途阻滞,进退两难,因此有像《明月何皎皎》这样反映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之作。
相关诗词
-
《梅月为给事中谢庄题》拼音版
一枝罗浮玉,芳姿澹轻盈。明月何皎皎,照此冰骨清。遥疑暗香度,近觉疏影横。怀哉君子操,洁白可同情。
-
《古诗十二首 其七》拼音版
明月何皎皎,揽之有馀辉。不眠知夜长,鸣蟀动中帷。红颜苦无欢,荡子愁无衣。凉风变庶草,肃肃征鸟飞。远望何益别,轻行何益归。洁身待君子,谁复惜朝饥。
-
《代葛沙门妻郭小玉作诗二首·其一》拼音版
明月何皎皎,垂幌照罗茵。若共相思夜,知同忧怨晨。芳华岂矜貌,霜露不怜人。君非青云逝,飘迹事咸秦。妾持一生泪,经秋复度春。
-
《古诗九章赠别郑同夫·其五》拼音版
明月何皎皎,流辉青天中。美人褰碧幌,汎若晴烟空。露下白玉团,乌啼金井桐。永怀君子心,寤寐向秋风。道远而别多,烦忧郁忡忡。焉知南园下,昔日桃花红。君看旧行迹,一一生蒿蓬。
-
《秋夜怀洪稚存》拼音版
明月何皎皎,良夜何迟迟。牛女隔绛河,风露凉凄其。清光照人间,何处无别离。长歌寄所怀,乃在天之涯。披衣步空庭,木叶横天飞。不知游子心,此时何所思。
-
《拟古十九首·其十九》拼音版
明月何皎皎,清辉映中庭。流光绕曲房,耿妾贞洁心。悠扬川上云,变态如君情。事君未旬日,已觉成因循。一身不能保,况保百岁亲。空有旧时月,来照新啼痕。
-
《秋夜杂兴三首·其三》拼音版
明月何皎皎,流光入城闉。永怀辽鹤去,及归无故人。故人亦何许,往事不忍陈。龙逝鼎河寂,麟伤周道湮。桑溟变俄顷,干戈遍穹垠。眼中万年少,谈笑乘朱轮。王侯与卿士,零落随埃尘。兴亡固有...
-
《拟古诗二十首·其二十》拼音版
明月何皎皎,当轩照我怀。中夜不能寐,揽衣起徘徊。精神倏飞越,上上从姑台。台上一月悬,与此同光辉。敛襟下帘栊,流光暗相随。
-
《拟古四首·其三》拼音版
明月何皎皎,秋风发微凉。愁思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念君久不归,其雨怨朝阳。岂徒燕婉情,德音初不忘。寸心若不亮,有如白日光。相见君颜色,落月满屋梁。相去万馀里,旷若参与商。愿保金石躯,俛仰徒悲伤。
-
《拟古十九首·其八》拼音版
明月何皎皎,流辉照我床。起来弹素琴,音韵振琳琅。忽忆平生友,别来似参商。此意向谁诉,幽怀徒自伤。安得如溟鸿,与之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