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明月何皎皎》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此诗通过皎皎明月抒发主人公的愁思。其主题有两种解读:一说塑造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一说刻画了一个独守空闺、愁思难寐、徘徊辗转的闺中女子形象。全诗充分运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主人公丰富复杂的情感是通过人物的自我意识活动以及由意识而诱发的行动来表现的,具有文学的形象性,而且更把人物的心理和感情揉合在一起,富有抒情诗的特质。
- 作品别称古诗十九首·其十九
- 作品出处昭明文选
-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 创作年代汉代
创作背景
这是反映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时代和作者有多种说法。宇文所安认为中国早期诗歌是一个复制系统,找不到“古诗”早于建安时期的确凿证据。木斋提出《古诗十九首》及建安诗歌的重要组成大部分诗作是曹植之作。李善注《昭明文选·杂诗上》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认为作于东汉时期,这也是二十世纪以来的主流观点。今人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在汉末那个时代,文人往往为营求功名而旅食京师,却又仕途阻滞,进退两难,因此有像《明月何皎皎》这样反映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之作。
相关诗词
-
明月何皎皎
金膏弄明月,联风涓绿萍。斯时欲渝乐,凄凄心久仍。戏鲔白怅望,秋麇何积澄。物候信难至,一往无骄矜。岂乏旧芳日,对此神不宁。
-
拟明月何皎皎诗
安寝北堂上,明月入我牖。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踟蹰感节物,我行永已久。游宦会无成,离思难常守。
-
古诗十二首 其七
明月何皎皎,揽之有馀辉。不眠知夜长,鸣蟀动中帷。红颜苦无欢,荡子愁无衣。凉风变庶草,肃肃征鸟飞。远望何益别,轻行何益归。洁身待君子,谁复惜朝饥。
-
代葛沙门妻郭小玉作诗二首·其一
明月何皎皎,垂幌照罗茵。若共相思夜,知同忧怨晨。芳华岂矜貌,霜露不怜人。君非青云逝,飘迹事咸秦。妾持一生泪,经秋复度春。
-
古诗九章赠别郑同夫·其五
明月何皎皎,流辉青天中。美人褰碧幌,汎若晴烟空。露下白玉团,乌啼金井桐。永怀君子心,寤寐向秋风。道远而别多,烦忧郁忡忡。焉知南园下,昔日桃花红。君看旧行迹,一一生蒿蓬。
-
五月五日泊舟北神与关圣功唐充之李元辅作别意殊惘然端午日行次洪泽把酒北望已如异世事矣因念屈大夫之死正是此日慨然有感于心辄成
...端午,把酒意亦惰。风回浪蹙船,闸浅沙著柂。故人阻情话,客子且清坐。更念屈大夫,是日遇奇祸。空馀后世名,第子只增些。宝璐与明月,皎皎不受涴。固知汨罗沈,可到首阳饿。还书二三老,此语君可和。
-
江月五首·其四
四更山吐月,皎皎为谁明。幽人赴我约,坐待玉绳横。野桥多断板,山寺有微行。今夕定何夕,梦中游化城。
-
董启之按滇过鄞省母夫人焚黄于父墓作难将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十章赠之·其三
离心似明月,皎皎在方寸。但令光不遗,道远何足恨。
-
中夜祝融观月
披衣凛中夜,起步祝融巅。何许冰雪轮,皎皎飞上天。清光正在手,空明浩无边。群峰俨环列,玉树生琼田。白云起我旁,两腋风翩翩。举酒发浩歌,万籁为寂然。寄言平生友,诵我山中篇。
-
云间月
明明云间月,皎皎莫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