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三娘子

薛渔思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唐汴州西,有板桥店,店娃三娘子者,不知何从来。寡居,年三十余,无男女,亦无亲属。有舍数间,以鬻餐为业。然而家甚富贵,多有驴畜,往来公私车乘,有不逮者,辄贱其估以济之。人皆谓之有道,故远近行旅多归之。

元和中,许州客赵季和,将诣东都,过是宿焉。客有先至者六七人,皆据便榻,季和后至,最得深处一榻。榻邻比主人房壁,既而三娘子供给诸客甚厚,夜深致酒,与诸客会饮极欢。季和素不饮酒,亦预言笑。至二更许,诸客醉倦,各就寝。三娘子归室,闭关息烛。人皆熟睡,独季和转展不寐。隔壁闻三娘子悉窣,若动物之声。偶于隙中窥之,即见三娘子向覆器下,取烛挑明之,后于巾厢中,取一副耒耜,并一木牛,一木偶人,各大六七寸,置于灶前,含水噀之。二物便行走,小人则牵牛驾耒耜,遂耕床前一席地,来去数出。又于厢中,取出一裹荞麦子,受于小人种之。须臾生,花发麦熟,令小人收割持践,可得七八升。又安置小磨子,硙成面。讫,却收木人子于厢中,即取面作烧饼数枚。有顷鸡鸣,诸客欲发。三娘子先起点灯,置新作烧饼于食床上,与客点心。季和心动遽辞,开门而去,即潜于户外窥之。乃见诸客围床,食烧饼未尽,忽一时踣地,作驴鸣,须臾皆变驴矣。三娘子尽驱入店后,而尽没其货财。季和亦不告于人,私有慕其术者。

后月余日,季和自东都回,将至板桥店,预作荞麦烧饼,大小如前。既至,复寓宿焉。三娘子欢悦如初,其夕更无他客,主人供待愈厚。夜深,殷勤问所欲。季和曰:“明晨发,请随事点心。”三娘子曰:“此事无疑,但请稳睡。”半夜后,季和窥见之,一依前所为。天明,三娘子具盘食,果实烧饼数枚于盘中。讫更取他物,季和乘间走下,以先有者易其一枚,彼不知觉也。季和将发,就食,谓三娘子曰:“适会某自有烧饼,请撤去主人者,留待他宾。”即取己者食之。方饮次,三娘子送茶出来。季和曰:“请主人尝客一片烧饼。”乃拣所易者与啖之。才入口,三娘子据地作驴声,即立变为驴,甚壮健。季和即乘之发,兼尽收木人、木牛子等。然不得其术,试之不成。季和乘策所变驴,周游他处,未尝阻失,日行百里。

后四年,乘入关,至华岳庙东五六里。路傍忽见一老人,拍手大笑曰:“板桥三娘子,何得作此形骸?”因捉驴谓季和曰:“彼虽有过,然遭君亦甚矣。可怜许,请从此放之。”老人乃驴口鼻边,以两手擘开,三娘子自皮中跳出,宛复旧身。向老人拜讫,走去,更不知所之。

作品简介

《板桥三娘子》是唐代文学家薛渔思创作的一篇传奇。 这篇传奇写板桥三娘子用使人变驴的手段害人利己,而终究作茧自缚,自食其果。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论采用什么手段害人,终将为人所窥破;对于那些害人之人,就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予相应的惩罚。全文构思巧妙,情节起伏,故事写得亦幻亦奇,扑朔迷离。

创作背景

《板桥三娘子》出自《河东记》第十篇。《河东记》收录文三十多则,书中不少故事发生在唐文宗大和(827—835)年间,故知此书当写成于大和之后。据载,《河东记》“序云续牛僧孺之书”,其撰成当晚于牛僧孺(779—847)的《玄怪录》。

《板桥三娘子》中人变驴的故事来源大概是近东一带。古希腊荷马史诗《奥德修纪》卷十记载,有一个埃雅岛的巫女竭吉能把人变成猪,当时奥德修的群伙伴路过那里,竭吉也是用麦面烧饼款待他们,他们吃完都变成了猪。公元2世纪又有一部阿蒲留斯写的小说《变形记》,其中讲一个巫女能把人变成驴。阿蒲留斯是北非地方的人,他的将人变驴的故事应该是非洲东部一带流行的传说。唐宋时代的板桥是海舶商贾所聚的要镇,所以这种故事大概是外国商人带过来的。板桥在唐宋间是交通要冲,海舶财货所聚,大食人由南海到中国贩卖黑奴及货物,多经此处。板桥三娘子的故事显然是与唐宋时著名的昆仑奴同来自非洲东岸,被大食商人带到中国来的。当时或有大食商人由板桥经过,为行路人述说故事,所以此故事在板桥流传下来。

  • 赏析

《板桥三娘子》是经重新加工创造过的中国故事。板桥三娘子用某种手段害人利己,而终究作茧自缚,自食其果。作者的本意可能是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论采用什么手段害人,终将为人窥破。对于那些害人的人,就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予相应的惩罚。这显然是中国传统故事中报应思想的表现。

此篇构思巧妙,情节起伏,创作手法上同样具有中国传统特色。首先,板桥三娘子的出现...

展开全部
薛渔思

薛渔思

唐代小说家

薛渔思(生卒年不详),一作“薛思渔”,唐代小说家,生平事迹不详。当与牛僧孺生活于同时或稍晚,即中晚唐时期人。其著作多记“谲怪事”,当是一位喜搜奇记异的作者。作有传奇小说集《河东记》等。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