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儋耳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此诗是作者在游览海南儋耳山时所作,表达了他怀才不遇和理想能以施展的愤懑、痛苦和烦恼,但也不乏旷达乐观的感情。前两句写儋耳山卓而不凡,高峻突兀,直插云霄,远胜他山,表面写山,实质也写自己;后两句又写道旁石,用女娲补天典故鸣不平之意。全诗借物抒情,语言含蓄,以暗喻曲尽其意。篇幅虽然短小,但既写了山,又呼应人事,内容很丰富。
创作背景
此诗为作者被贬儋州时所作。苏轼贬儋州,时在绍圣四年(1097年)四月。儋州古称儋耳郡,又名昌化军、南宁军,州治在今海南省西北部之儋州市。幼子苏过将妻儿留置在惠州,陪同年迈的父亲舟车劳顿,取道雷州半岛由徐闻渡琼州海峡,到海口借宿于府城的金粟庵,稍作停留,便沿西北海岸向儋州进发,正式开始了他的天涯苦旅。他途经儋耳山时,看到桀骜不驯的山峰和路旁投闲置散不知亿万斯年的巨石,有感而作《儋耳山》一诗。
苏轼的一生始终在政治浪潮中沉浮不定。他既充任过翰林学士、中书舍人这样的高官,直接参与朝政;又“曾作八州督”——任过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川、扬州、定州知州,长期直接参与地方管理工作。在党争中曾三次被贬:先贬黄州,再贬惠州,后贬儋州。面对着政治抱负和才华难以施展、又多次地遭遇迫害的处境,苏轼深感不平。此诗主旨与这种心情密切相关。
相关诗词
-
《吴城山祠读苏东坡石砮文》拼音版
儋耳归来思不群,衣冠洗尽瘴烟氛。质坚已出鼋鼍窟,制古犹存蝌蚪文。肃慎远遗知后学,荆梁入贡记前闻。摩挲石刻沉吟久,渔笛声中日又曛。
-
《庆元六年七月至儋耳问前守之政改元四年罢归八月过封川谒谭史君乃前守也用赋二长韵呈似·其一》拼音版
小诎南游得大观,天函无际碧相环。盘黎错䝤周遭海,亘县绵州诡谲山。自幸赏音毛颖下,相争充数锦囊间。更无可以重收拾,莫怪吾诗今次悭。
-
《吾未识李空同先生每读先生诗且官渠后钦其为人过圆通寺悬多诗刻而僧独取先生者有静言看石耳之句石耳峰名庐山佳处》拼音版
先生是在武皇年,彩笔沧江动远天。僧徒亦识山中字,学士今传邺下篇。当日鸣泉邀节钺,清秋高阁自云烟。谁令流落明时去,石耳空知炫独妍。
-
《过小孤山大孤山》拼音版
...”,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
-
《同谊书记游查山留题净无馀西南林壑》拼音版
地涌丛林小翠屏,海吞孤嶂半螺青。岩扉老衲忘人我,石甃神丹护甲丁。吴甸土寒黄耳魄,秦山草歇白蛇腥。放歌适在风埃表,幢节浮空若下听。
-
《赠李山人》拼音版
...人住旴水,驻马重逢帝城里。别来相问意悠悠,北走南飞又几秋。昔向贵溪寻讲鼓,又从蓟郡揽征裘。展图示我青山屋,山在旴城小江曲。东风日日荡人归,明发行歌载黄鹄。忆昔上帝敕游华子冈,中道勒回俗驾宾炎方。是行傥或如私愿,华子冈头定相见。麻...
-
《晚登南楼眺乌石九仙方山诸峰》拼音版
自来闽中郡,侨寓公宇偏。身病縻服饵,单居日如年。宪署历三试,愚庸寡所宣。兹行临辟道,黾勉以周旋。日夕登高台,遥盼四山川。山川亦云美,宜与万念捐。慈帏隔江关,稚子目娟娟。连夜梦新堂,嬉戏在我前。禄食无寸补,远游何当还。东风号阴泽,此土候气先。草...
-
《辩熊耳》拼音版
昔禹别九州,导洛自熊耳。熊耳自有两,未审孰为是。东者近成周,西者隔丹水。书传称上洛,斯言得之矣。
-
《题鲁山温泉》拼音版
平生耳熟闻骊山,梦寐不到临潼关。当年太液金井碧,温泉宛在关山间。忆昔君来必十月,骑玉花骢带风雪。太真独侍沐浴边,鲸甲龙鳞影清绝。五十年升平一迷,却驱万骑出关西。自为前朝同祸水,翻令后代异廉溪。君不见汝海之南鲁山左,亦有此泉名不播。征夫问路说汤头,可怜...
-
《题象耳山寺》拼音版
转谷萦岩路始穷,隔林遥望一门通。溪山俱在见闻外,台殿尽藏怀抱中。像阁罘罳明海日,经幢璎珞撼天风。劳生又逐轻舠去,珍重高僧解苦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