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华山
〔清〕
太华峙(1)西方,倚天(2)如插刀。
太华山耸立在西方,靠着青天像倒插的一把钢刀。
闪烁铁花冷,惨淡(1)阴风号。
岩壁铁花闪烁寒气逼人,阴风凄惨地呼号。
云雷莽回护(1),仙掌(2)时动摇。
云雷撞击着山峰,仙掌峰不时地摇晃。
流泉鸣青天,乱走三千条。
青天上流泉轰鸣,似有三千条纷乱地飞泻而下。
我来蹑芒(1)蹻,逸气(2)不敢骄(3)。
我来登山穿着草鞋,不敢放纵小心翼翼。
绝壁纳双踵(1),白云埋半腰。
双脚踏着绝壁,白云埋住半腰。
忽然身入井,忽然影坠巢。
只觉身子忽然跌进深井,身影忽然坠落鸟巢。
天路(1)望已绝(2),云栈断复交(3)。
上升的路看去已经断绝,云霄的栈道断了又连接。
惊魂飘落叶(1),定志委铁镣(2)。
惊悸的魂魄像树叶飘落,安定心志全托山路的铁索帮忙。
闭目谢人世(1),伸手探斗杓(2)。
我闭上眼睛担心要辞别人世了,伸手好像能摸到北斗星。
屡见前峰俯(1),愈知后历高(2)。
一次一次看到翻越的山低下头,更知后面的山峰还要高。
白日死(1)崖上,黄河生树梢。
此时夕阳已落入山崖,黄河出现在树梢。
自笑亡命贼(1),不如升木猱(2)。
自笑就像个亡命贼,还不如善于爬树的猿猴。
仍复自崖返,不敢向顶招。
时间晚了仍从山崖的路返回,不敢再朝山上看。
归来如再生,两眼青寥寥(1)。
回来后如同再生一次,只觉两眼一片空洞洞。
小提示:袁枚《登华山》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登华山》是清代袁枚创作的一首诗。华山之险,天下闻名,当诗人亲涉其险之后,又有真切独特的体验。诗开篇先勾勒太华山“倚天如插刀”之险峻的整体形象;次写铁花冷、阴风号、云雷响、仙掌摇的阴冷危险的环境;然后着重写登山时的惊险体验。“华山自古一条路”。其险峻可谓无以复加。诗人以细致的心理感受与景物描写突出了绝壁、云栈之艰难险阻,使人为之捏一把汗。当诗人历尽险境,“仍复自崖还”。而产生“归来如再生”之感亦即自然而然,并令读者为之松了一口气。诗人笔触既描绘了华山自然之险境,又揭示了心理体验,二者相得益彰,从而把登华山之艰巨历程叙写得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得到一种奇特的审美享受。徐世昌赞袁枚诗“能状难显之境,写难喻之情”(《晚晴簃诗汇》),由此可见一斑。
-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 创作年代清代
创作背景
《登华山》此诗作于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赴陕西途中。华山,在陕西东部,属秦岭东段。其主峰亦称华山,一名太华山,古称“西岳”在陕西华阴县南。本诗原见《小仓山房诗集》卷八。
相关诗词
-
韩山
采秀来韩山,韩山石崔巍。不见韩众鹿,满山秋云飞。
-
青门饮·登钟山最高处用曹元宠韵
天镇神符,紫金浮玉,凭高念远。何王南渡。一发中原,岱云河雨,霞表旭光微露。索共山灵语,数九朝、英侪豪侣。虎踞千年,成败是非,明眼观处。扑地严城如雾,看院省衣冠,市楼宾旅。旧史风云,禁陵烟树,盈望故情今绪。独尔依然在,换多少、池台钟鼓。几时问道三茅,行药更寻仙路。
-
和二泉登石屏望庐山韵
落日庐山路,无缘蹑上峰。东林何处是,烟外但闻钟。
-
蝶恋花·晓发登相营至冕山
边月如钩风似剪。钩起新愁,欲剪应难断。病酒台登山枕远。晓来啼鸟闻孤馆。露网行轩缘绝坂。飞浪崩崖,路逐悬崖转。仰视白云当露冕。落梅风急笳声短。
-
栈道早行效白香山体
连云石磴晓苍苍,天险分明百二强。万里西南通鸟道,双旌上下转羊肠。一沟流水一沟竹,几树垂杨几树桑。登览不知行役倦,半生诗债却觕偿。
-
和韵荅玉山李诚中
穷途往往白头新,谁谓绨袍念故人。此日不须辞旧雨,空山聊自度残春。艰难作客仍多病,生死无家任此身。二十年来相忆处,几回月夕与风晨。
-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但欲掩昏旦,遂复经圆缺。扪壁窥龙池,攀枝瞰乳穴。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峦垅有合沓,往来无踪辙。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
登庐山五老峰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
游黄华山
黄华水帘天下绝,我初闻之雪溪翁。丹霞翠壁高欢宫,银河下濯青芙蓉。昨朝一游亦偶尔,更觉摹写难为功。是时气节已三月,山木赤立无春容。湍声汹汹转绝壑,雪气凛凛随阴风。悬流千丈忽当眼,芥蒂一洗平生胸。雷公怒激散飞雹,日脚倒射垂长虹。骊珠百斛供...
-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