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是作者悼念亡友文长老的一首诗。这首诗写病中和圆寂之后的文长老,并回首过去的交往以及写世事无常的感叹,赞美了文长老道行高,又发出前缘未尽的思念之情。此篇诗意沉着,语言流美,写得别有深意。
- 作品出处苏东坡全集
-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 创作年代北宋
创作背景
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苏轼因议新法和王安石不合,以太常博士直史馆通判杭州,十一月到任。次年末,因事到秀州(今浙江嘉兴),过永乐乡,游览报本禅院,遇到一个四川同乡在那儿住持,名叫文及,苏轼写了一首诗,题为《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说:“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渐已变儿童。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熙宁六年十一月,苏轼赴常州赈济灾民,又过秀州,夜过永乐,至报本禅院,这时文及已卧病退院,苏轼又做一首《夜至永乐文长老院文时卧病退院》。熙宁七年五月返回杭州,再过报本禅院,文及已圆寂,因而又写了《过永乐文长老已卒》这首悼诗。
相关诗词
-
夜至永乐文长老院,文时卧病退院
夜闻巴叟卧荒村,来打三更月下门。往事过年如昨日,此身未死得重论。老非怀土情相得,病不开堂道益尊。惟有孤栖旧时鹤,举头见客似长言。
-
苏子瞻学士初通判杭州过秀州遇乡僧本觉庵文长老赋一诗留赠其后以学士再莅杭过之则文已退院三过之圆寂矣皆有诗志其感慨后四百年太
莲社老僧随幻去,蓉城学士也难寻。
-
余去年寄前诗今再过其地而彦征已卒用前韵书驿壁
年少岂知身世浮,心期同老故山秋。谁教玉树埋黄壤,不许鸰原到白头。鼎鼎百年皆梦幻,悠悠万事判穷愁。当时鸿雁书来处,今日飘然成独游。
-
文长老云山有训狐鸣即客至夜来鸣更异常
我入山来亦偶然,初无消息与人传。训狐缘底潜知得,隔夜飞鸣报老禅。
-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
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渐已变儿童。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
-
周平叔夜宿崇明寺海云楼偕罗成之隐君文长老及卢隐君以沙头双瓶为韵各赋诗四首次韵卷后·其一
沧洲三月住星槎,闻访青原隐者家。四老咏歌能玩世,百年聚散若抟沙。饥来且食书中粟,老去空悲镜里花。明日分携各努力,暮云回首隔天涯。
-
周平叔夜宿崇明寺海云楼偕罗成之隐君文长老及卢隐君以沙头双瓶为韵各赋诗四首次韵卷后·其三
天台老衲两眉庞,自起高楼枕石杠。煮茗别开留客处,论文多近坐禅窗。冥鸿散去犹相逐,独鹤飞来不作双。明发仙舟上霄汉,定传诗话满沧江。
-
题东坡三过文长老处
昔弹指处草虽荒,尚有三过旧草堂。一去禅心留夜月,千年诗碣在斜阳。孤园日静吟桑扈,野径花深立麝香。乡曲故应论不尽,履綦犹剩石苔苍。
-
过碛沙延寿寺入游赠毅刚中长老
费家洲上元公塔,又见前身示见时。舍利放光成五色,牡丹分供作千枝。法门总是西来意,经藏兼传古注诗。文笔峰前松树下,瓮书藏得待吾师。
-
过永泰文与可宅因寄
数程奔走倦征车,喜过蓬仙旧隐居。秀气峰峦排户牖,清风楼阁锁图书。一从高步东山起,重见深秋少室虚。无计墨君堂上看,林间猿鹤共踌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