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永乐文长老已卒
〔宋〕
初惊鹤瘦(1)不可识,旋觉云归(2)无处寻。
上次见面我为文长老消瘦的容颜而吃惊,而他不久的离世,让我颇感意外。
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1)去来今(2)。
三国秀州见了你的生和病和死去,一弹指的时间便已是过去此生和来世了。
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1)尚有心。
存在和死亡我见过很多所以没有落泪,同乡的离去让我也愁心重重。
欲向钱塘访圆泽(1),葛洪(2)川畔待秋深。
想去那钱塘寻访高僧圆泽,葛洪在江畔已等到深秋之时了。
小提示:苏轼《过永乐文长老已卒》的翻译内容,由诗友提供,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可撰写译文。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作品简介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是作者悼念亡友文长老的一首诗。这首诗写病中和圆寂之后的文长老,并回首过去的交往以及写世事无常的感叹,赞美了文长老道行高,又发出前缘未尽的思念之情。此篇诗意沉着,语言流美,写得别有深意。
- 作品出处苏东坡全集
-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 创作年代北宋
创作背景
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苏轼因议新法和王安石不合,以太常博士直史馆通判杭州,十一月到任。次年末,因事到秀州(今浙江嘉兴),过永乐乡,游览报本禅院,遇到一个四川同乡在那儿住持,名叫文及,苏轼写了一首诗,题为《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说:“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渐已变儿童。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熙宁六年十一月,苏轼赴常州赈济灾民,又过秀州,夜过永乐,至报本禅院,这时文及已卧病退院,苏轼又做一首《夜至永乐文长老院文时卧病退院》。熙宁七年五月返回杭州,再过报本禅院,文及已圆寂,因而又写了《过永乐文长老已卒》这首悼诗。
相关诗词
-
颂送天钵长老
江无行化久,法眼众推尊。不惮南来远,缘从北请频。潮音振祖道,朔土辟宗门。有授传高弟,无遮接下根。慈航拯群溺,慧日破重昏。老守心迷钝,求师求一言。
-
永遇乐·同陈俞二子过惠山茶肆小饮,醉后感作
细雨还晴,剩寒新暖,清和天气。五里长街,九龙峰下,比旧风光美。良朋连袂,单衫小扇,依约冶游情味。问谁家、曲径朱栏,红杏赤葵交媚。沽来斗酒,颓然醉了,笑折花枝簪髻。拍手狂呼,挥杯自劝,暗揾无端泪。英雄失路,书生落拓,同是一般憔悴。空归去,野水方塘,瞥看山翠。
-
和曾原伯寄超化举长老
文声宫祉韵鸾和,素履冰霜凛节柯。鹏翼扶摇惊斥鴳,凤翔寥廓舞灵鹅。参玄问学渊源远,友许游从日月多。谁袖新篇来古剡,夜寒不觉耸肩哦。
-
齐天乐·竹深不放斜阳度
...莽平烟,残莎剩水,宜得秋深才好。荒亭旋扫。正著酒寒轻,弄花春小。障锦西风,半围歌袖半吟草。独游清兴易懒,景饶人未胜,乐事长少。柳下交车,尊前岸帻,同抚云根一笑。秋香未老。渐风雨西城,暗欹客帽。背月移舟,乱鸦溪树晓。
-
长杨赋
...杨射熊馆。以网为周阹,纵禽兽其中,令胡人手搏之,自取其获,上亲临观焉。是时,农民不得收敛。雄从至射熊馆,还,上《长杨赋》。聊因笔墨之成文章,故借翰林以为主人,子墨为客卿以风。其辞曰:子墨客卿问于翰林主人曰:“盖闻圣主之养民也,仁沾而恩洽,动不为身。...
-
奉酬永叔见赠
欲传道义心犹在,强学文章力已穷。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抠衣最出诸生后,倒屣尝倾广座中。只恐虚名因此得,嘉篇为贶岂宜蒙。
-
次杨乐道韵六首·其六·用乐道舍人韵书十日事呈乐道舍人圣从待制
东门人物乱如麻,想见新鞯照路华。午鼓已传三刻漏,从官初赐一杯茶。匆匆殿下催分首,扰扰宫前听卖花。归去莫言天上事,但知呼客饮流霞。
-
寄题众乐亭
陵阳游观吾所好,恨不即过众乐亭。尝闻彷佛入梦寐,吟笔自欲图丹青。千峰秀出百里外,忽于其上峥檐楹。朝云嘘岩日暖暖,夜水落涧风泠泠。春花窈窕鸟争舞,...
-
哀永逝文
...去。去华辇兮初遇,马回首兮旋旆。泠泠兮入帷,云霏霏兮承盖。鸟俛翼兮忘林,鱼仰沫兮失濑。怅怅兮迟迟,遵吉路兮凶归。思其人兮已灭,览余迹兮未夷。昔同途兮今异世,忆旧欢兮增新悲。谓原隰兮无畔,谓川流兮无岸。望山兮寥廓,临水兮浩汗。视天日兮苍茫,面邑...
-
示方广长老从誉
五百阿师何处来,天堂初不隔天台。灵泉飞作人间雨,法鼓腾为山下雷。对现此身谁彷佛,上方重阁正崔嵬。只应永劫观空眼,总向峰前欢喜开。